回到顶部
2024-11-26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针灸按摩 >

中心花园,70年,由荒变绿再变美

中心花园,70年,由荒变绿再变美 发布日期:2024-05-13  

编者按

一叶绽放一追寻

一花盛开一世界

游走在中心花园

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历史底蕴

在红砖白瓦的建筑中熠熠生辉

树木的年轮增了一圈又一圈

花朵盛开凋落一年又一年

从一草一木 到一砖一瓦

从荒到绿 从绿到美

中心花园的往事徐徐展开

历经风雨

朝夕相伴

坐落在38号院

她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归处



三次焕新 由荒变绿再变美

1953年 国家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重点投资发展高等教育 北京医学院搬到西北郊 现学院路38号院 1953年7月12日 新校舍举行奠基典礼 北医在学院路38号安家落户。

1955年初 西北郊的新校舍第一批工程竣工。由红砖砌墙并有大屋顶的生理楼、生化楼、解剖楼、卫生楼和病理楼依次分布于校园西部 组成教学区 学生宿舍、教职工单身宿舍、大饭厅灰砖建筑 位于校东北部。伴随学校功能划区、建筑物陆续建成 中心花园的大概位置有了 那是一片黄土地 树立着几株挺拔的白杨、苍翠的松柏……

中心花园老照片

1986年到1992年 中心花园周边药学院、老图书馆、中心实验楼相继建成。为了能够留出更多的空间给教学建设 学校组织人员将中心花园的许多松柏树移植到如今运动场的位置 而中心花园那时依旧黄土朝天 大风起兮 尘土漫空。根据参与中心花园建设的老师回忆 这几十棵松柏树 都是师生们亲自动手移栽的。虽然后来运动场也经历的大幅度翻新 但当时移栽的松柏还依然伫立在操场边缘。

解剖楼南门有几间房屋旧址 这是原来负责后勤绿化人员的办公室。当年师傅们就在这间屋子里 为校园一步步变绿而努力着。

1994年 学校下决心申报文明校园先进高校 校园文明建设虽然经费紧张 但“很重要、需要保证”。学校对校园的综合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开始了一系列规划。学校对中心花园进行环境整治建设 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专家进行初步设计 在中心实验楼、卫生楼、解剖楼、图书馆中间规划出1万平方米的空间 打造一个花园。中心花园作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 即将翻开她崭新的一页 此时东风已来临。

1995年 学校投资260万元 完成中心花园土建工程。在解剖楼南面建成了600平方米植物温室 温室呈十字型分布 “十字型”象征医学与救死扶伤 在温室旁边修建水池 水池里设计喷泉和假山 修建了小花坛 平整土地8000平方米 投资3万元种了草籽……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改造 中心花园雏形渐成 发生了质的突破 由荒变绿 在美的路上前进着。

地处中心花园内的花圃温室每年还负责生产1万多盆的绿植 供学校开学、毕业典礼、五一、国庆节等重大活动、节日使用 北医还承办了首都高校菊花展活动大赛。黄土飞扬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那时的北医不仅有了绿肺 鲜花在学校多处盛开成景。北医也越来越美、越来越有人文气息。

2003年 中心花园又经历了一次整体重新规划 这次拆除了原有的温室、喷水池 将近1万平米的中心区域全部铺上了绿草 种植上了柳树 重新规划了甬路 实施了地形地貌的规划建设增加其观赏性。因为校园里其它楼房重建翻修 一些楼前的植物如玉兰、连翘、金银木和云杉等被移植到中心花园。人行道边又增添了路椅、庭院灯、果皮箱等基础设施 将中心花园真正变成一个校园里的公园。人与自然深度融合、和谐共生 把自然还给自然 涵养着北医的生态系统。

2006年 中心花园经历了翻新

翻新后的中心花园

每处景观背后 都有一个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 植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 花卉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中心花园不仅“广度”增加了 “厚度”也更深了。

流苏树

在中心花园靠近卫生楼的一侧 有三棵流苏树 每年春天流苏开花格外美丽 犹如人间“四月雪” 已经成为了一个师生打卡地。这三棵流苏树是1980级校友毕业20年时留下的纪念。流苏象征坚韧顽强和勇敢自立的高尚品格 是校友心牵北医、情系母校的体现 也是北医人的品格追求……驻足流苏树下 能够感受到校友对母校的爱和怀念。

太湖石与牡丹花

靠近解剖楼那侧的绿地上 有一块千孔百窍、剔透玲珑的太湖石 它承载了许多人的回忆。太湖石周围有一圈牡丹花 每年牡丹盛开时 周围集聚好多人 有花甲之年的老者 有青春洋溢的青年 停下匆匆脚步 与牡丹合影。这倾城之美的牡丹来自何方 2000年合校后 洛阳市园林局赠给北大一批牡丹 医学部也分得500株 分别种植于体育馆北侧、生理生化楼之间小花园。牡丹最初种植在体育馆前面 后来体育馆装修建设 把牡丹移栽到中心花园。牡丹之花在两个校区盛开、遥相呼应。中心花园 见证了北医不同时代的成长历程。

樱花小道

在继续教育学院西门前 有一条樱花小道 每年开花季节落英缤纷 这里就成为了校园的打卡地。樱花林里 有几株上世纪外国学者捐赠的树木 是北大医学与国际友人友好往来的见证。樱花小道西边 解剖楼侧门前 是一片密集的杨树林 这些树大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解剖楼建成时种下的。高大挺拔的树木 树冠茂密 遮风挡雨 延续着生命的任性 陪伴了一代代北医师生。

中心花园还承载了北医的校园建设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中心花园东南角的草坪有较明显的不同。新图书馆建设之时 中心花园东部、东南部全部成为工地 中心花园舍去部分“美貌” 投身学校建设。再后来这片草坪得以修复 设计理念和风格更加现代化。

还记得曾经那片银杏林吗 沿着花园东边的小路往南走 有几棵银杏树 原来银杏树旁边还有一圈椅子 到了秋天银杏叶黄了 师生们坐在这里 欣赏美景 拍照打卡。漫步于银杏树下 阳光和煦 蓝天白云 一眼望去 满目金黄 在光影交错中 记录下这份美好。这些银杏林 也正是中心花园为图书馆建设所“牺牲”的一部分美。如今 万事顺遂 中心花园围绕在智慧型图书馆的西侧 装饰点缀着图书馆的窗户 图书馆在中心花园的外围 彼此护卫陪伴着走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花园到乐园 一代代人的记忆

提到医学院校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庄严厚重 就如同解剖楼、生理楼、生化楼 一眼看去感受到历史的悠久和生命的沉重。而中心花园与之相反 中心花园的风格较为活泼轻松 是北医校园一道独特的景观。

相信很多师生都曾与三两好友一起前往未名湖石舫 或倾诉心声天南海北 或欣赏“一塔湖图”的燕园美景 或对着月色高歌一曲。上世纪90年代末 中心花园就承担了这样一个功能。尤其是在毕业季 即将奔赴祖国各地的同窗学子在中心花园相聚 共叙青春、倾诉不舍、畅谈理想与志向 回忆求学路上的酸甜苦辣。

“当时网络还不发达 不像现在毕业后能便捷地保持联系 那个年代分开以后就很难联系上 毕业时大家难舍难分 中心花园就成了师生情感的抒发地。”校友们回忆。

有时候忙完课业的师生会在安静祥和的午后 三三两两来到中心花园 坐在长椅上 感受那份闲暇和惬意。温暖的阳光穿过树叶缝隙 看着眼前缤纷花草 沉醉美景 心情舒畅。尤其到了夏天 这里感觉特别清凉 好似一块“湿地公园”。

与20年前相比 中心花园最大的改变就是物种更加丰富了。植物不断生长 由小变大 由细变粗 动物也多了起来 中心花园成为了流浪猫、喜鹊、啄木鸟、乌鸫等小动物的家园。校园里的喜鹊都不怕人 就连外面罕见的珠颈斑鸠 在校园里都可以随时看得到 树木枝条上偶尔还能看到松鼠的身影。

中心花园是一代代北医人的共同记忆 中心花园的变迁更是不同时代师生追求的一个缩影。中心花园由“荒”到“绿”再到“美” 校园环境一步步改善。每一处变化 都有很多人在背后辛勤付出 每一处设计 都蕴含着园林师傅的巧思妙想 也体现了北大医学后勤人精湛的工匠精神。

曾负责校园绿化工作的袁征老师说 “校园环境变好 也是国家日益强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表现 我很荣幸见证了北医的发展和祖国的富强 现在回想起来参与校园环境建设的点滴过往 我也很自豪。”

如今的校园 树更多了 花更美了 鸟类和生物也明显增多 处处彰显着人与自然深度融合、和谐共生的理念。一方沃土中心花园 早已不仅仅是个花园。更像是良师益友 见证北医的昨天、今天 陪伴北医启航、腾飞 陪伴一代代北医人寒窗苦读、获得佳绩。

她静静坐落在38号院 守卫着每一位走出去的学子 这里是北医人清新温暖的花园和心灵归处。

2024年3月31日《北医》报第4版



宣传部、后勤党委联合策划

北大医学校园宣传骨干研习项目支持


(根据《北医》报2024年3月31日第4版改写   感谢总务处袁征老师对本文提供帮助  采写 / 杨映锴、杨文彦   图片 / 后勤党委、宣传部、邱志维)


分享到:
上一篇:劳动者之光 :他们倾心守护北医校园
下一篇:【北医人爱科普】 聊聊睡觉这件事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6040839号-8  XML地图  模板巴巴
行业动态 | 生活保健 | 中医中药 | 美容天地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