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古称“箸”,是中华民族主要的食具,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对世界人民的四大贡献之一。网上有人把我们用筷子吃饭说成是“中国人的羞耻”,认为餐叉才代表着先进文化。其实,洋人使用餐叉是很晚的事,英国女王直到18世纪才用叉子就餐。而中国人自七千年前便开始使用餐勺(匕),四千多年前开始使用餐叉,三千多年前开始使用筷子。可见,中国人用餐具代替手指要比西方早几千年。至于我们用筷子取代餐叉,用著名科学家李政道的话说,“简单而奇妙的筷子深含哲理,中国人的聪明与它有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大多数民族使用筷子就餐,与其食文化史的形成有关。
人类在发明陶烹技术之前,上溯至祖先最初用火熟物的数十万年之久的漫长的食生活中,远古人类的熟物方法无非是直接将食物置于火外焰之上的“烤”、外焰或内焰之中的“烧”、热石(火堆或火塘围石)之上的“炙”、投于火堆(燃烧物以树木枝干为主)之中或埋于烬之内的“煨”等最基本的几种。还有食物不受明火,用泥土包裹加热致熟的“炮”法,如现代的“叫化鸡”类。由此可见,在陶器发明之前,人们是以烧烤为主要致熟手段来生活的。
不难想象,在“烧烤时代”,人们在加工进食时,都要借助某种工具,而不能直接用手在火上操作。他们只能是借助略经加工的木棒或枝条等物叉挑食物于火上或火中烧烤,或用它们搅动炙石上的植物籽实。直到现在,我国东北鄂伦春族还有将揉成环形的面条用木棒挑放拨取在火上烧熟的“乌尔赫真窝恩”面食的习惯,这就是说,早在“烧烤时代”,箸的二分之一形态便已经最初形成了。
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的饮食莫名其妙。中餐的由来,可以用“饥饿”和“粒食”两个词来概括。我们的祖先也想和其他民族一样地大块吃肉,但是,肉食相对匮乏的生存环境以及繁生、聚居文化基因导致的生态破坏和饥饿,迫使中国先民走上了粟食的道路。
先民在从肉食向粒食过渡时,曾经有一个阶段,存在着三种取食功能可用同一种食具来完成的情况。细碎的粒食不可以再沿用直接用火致熟的方法 ......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4-0137/2011/05/03.htm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6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