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给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常规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之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9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96例,其中男患者49例,女患者47例,年龄为41~70岁,平均年龄为58±2.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急促、发绀和精神神经症状等。在所有96例患者中,有52例患者为I型呼吸衰竭,44例患者为II型呼吸衰竭;36例患者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0例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39例患者为急性心源性肺水肿,11例患者为急性重症哮喘。将9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给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常规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之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治疗数据及资料进行全面观察并做好记录。常规的基础治疗包括对患者发生的所有并发症进行积极的处理或者对症治疗,对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患者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使患者的水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与此同时给予患者适当呼吸支持,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在此基础之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主要是针对呼吸困难、呼吸窘迫和呼吸性酸性中毒的患者进行治疗。采取双水平通气模式进行通气,接通输氧管,嘱患者采取仰卧位,氧气的流量设置为2~8升/分钟,开动呼吸机并将面罩和呼吸机的管理连接在一起。调整呼吸机的初始参数,使患者对呼吸机的耐受性得到保证。依据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调整氧气的流量,对于I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氧流量一般控制在2~5升/分钟,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氧流量一般控制在5~10升/分钟。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血气分析、心率和呼吸频率等指标。患者的治疗周期为3~5天。当患者的呼吸困难得到缓解或呼吸衰竭、呼吸性中毒得到纠正时,可以间歇停止给予患者机械通气,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补充充足的营养。随着患者病情的逐渐好转逐渐减少使用机械通气,逐渐延长停止机械通气的时间,直到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的时候才停止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 百拇医药
1.3 疗效评价
治疗后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各项观察指标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部分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各项观察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为有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消失或改善,各项观察指标均未恢复正常为无效[2]。
1.4 统计学原理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百拇医药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观察组4827(56.25)18(37.50)3(6.25)45(93.75)*
对照组4817(35.42)18(37.50)13(27.08)35(72.92)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无创正压通气能有效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痛苦,从而降低急性呼吸衰竭的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殷向东,殷重德,连加玉. 外科危重患者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治疗[J]. 医药论坛杂志,2003,23:56-57.
[2] 樊满齐, 赵生涛, 张鸿玲, 等.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 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7): 989-991.
[3] 顾艺难,秦少云. 160例呼吸衰竭患者的诊治研究[J]. 实用临床医学,2013,08:18-20.
[4] 植荣昌, 刘小燕, 刘知陶, 等.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COPD 急性加重合并重度 Ⅱ 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0, 9(4): 353-355., http://www.100md.com(徐秀玲 朱丽)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其它 > 呼吸衰竭 > 急性呼吸衰竭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2095-7432/2014/05/2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