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所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APS所致DVT行介入溶栓治疗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结果 5例患者均治愈,且血管造影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基本溶解,血流恢复通畅。大腿周径差较治疗前均减少,有效率100%(P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 月至2013年7月共收治5例APS所致DVT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3-56 岁,平均43岁。其中左下肢肿胀3例,右下肢肿胀2例;有自发性流产病史2例。下肢肿胀病程5-13天,平均8.5天。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为DVT,低回声2例,不均质低回声3例;混合型DVT3例,中央型DVT2例。入院后查抗心磷脂抗体(ACA)和抗β2糖蛋白1抗体(抗β2GPI抗体)为阳性,12周后复查该两项指标仍为阳性,符合APS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6例患者诊断明确后,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交代病情及可能的存在的并发症,要求患者绝对卧床,患肢体制动并抬高300。后所有患者均在DSA下行经颈静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并通过颈静脉保留8或16孔溶栓导管,溶栓导管侧孔段位于血栓中央。术后经溶栓导管脉冲式注射尿激酶(urokinase,UK)10万单位(加入20ml生理盐水内),60-70万U/24 h,分4-5次给药,总量400-1200万U(平均500万U),溶栓时间10-16d,推注尿激酶后用肝素水(肝素钠2支+生理盐水500ml)10ml封管;术后每隔3-5d经导管造影了解血栓溶解情况,并调节溶栓导管位置,同时结合全身抗凝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100U/12h)。治疗过程中每隔1天查凝血功能,并测量患肢周径变化,维持INR2.0-3.0。滤器取出及溶栓导管撤出后继续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100U/12h)及口服华法林(2.5-5mg,1次/d)抗凝治疗3天,3天后停用低分子肝素,并根据凝血功能情况继续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
, 百拇医药
2 结果
经过介入治疗及临床护理后,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做为疗效评估标准[4],5例患者均治愈,且血管造影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基本溶解,血流恢复通畅。大腿周径差较治疗前均减少,有效率100%(P, http://www.100md.com
3.1.2 一般护理及患肢护理 APS是以广泛血栓形成、病态妊娠及血小板减低等为主要表现的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内血栓形成[7],病程中应观察患者有无脑栓塞、肺栓塞等情况出现。患者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口服药物软化大便,防止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于心脏平面20-30cm,以利于血液回流,减轻水肿,防止按摩挤压患肢[8]。
3.1.3 术前准备 术前患者需完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尿粪常规检查及双下肢彩超检查,并行碘过敏试验。核对手术用药及手术时间,做好右颈部皮肤备皮。
3.2 术中护理
3.2.1 患者仰卧位于手术台上,双手平放于躯干两侧,告知患者术中需保持头转向左侧,以较好暴露右颈静脉及利于手术操作。将准备就绪的吸氧管道放于患者头部周围,以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肺动脉栓塞、过敏反应等引起的呼吸不畅。
3.2.2 密切观察心电监护仪数据变化及全身生命体征。如出现呼吸急促、发绀、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且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考虑肺动脉栓塞可能,应该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并及时吸氧;如出现全身红斑、面色潮红、恶性呕吐、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应考虑为造影剂过敏反应。手术最后需消毒包扎穿刺通道,同时妥善固定溶栓导管。, 百拇医药(李贞 钱百灵) 第 1 2 页 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下肢深静脉血栓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4-8650/2014/10/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