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5-06-07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生活保健 > 体武禅茶康养 > 养老与康养 >

烟台市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引(试行) 烟民〔2025〕19号

【导语】:烟台市发布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引,旨在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县级中心示范引领、乡镇区域专业照护、村级站点便捷服务,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推动医养结合与智慧养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网络。

各区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养老服务改革决策部署,加快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城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现将《烟台市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参照执行。

烟台市民政局

2025年5月16日

(此件主动公开)

烟台市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引(试行)一、总则

(一)目的及依据

1.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加快构建层级清晰、功能互补、运转高效、可持续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指引。

2.本指引主要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民政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实施2024年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资金试点项目的通知》等国家及山东省养老服务相关政策文件制定。

(二)术语

1.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以县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为抓手,形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2.县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县域养老服务枢纽,集管理、服务、指导、应急于一体的综合支撑机构。

3.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承接县级养老服务资源辐射,提供专业化照护和资源链接的中间层服务机构。

4.村(社区)养老服务站:基层养老服务终端,突出嵌入式功能,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可及、及时响应的养老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坚持资源整合。推动医养结合、城乡联动,优化配置县域内养老服务资源,实现集约化供给。

(三)坚持需求导向。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核心,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精准化养老服务。

(四)坚持创新引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可持续运营模式,增强养老服务网络发展活力。

三、建设内容

(一)县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1.总体要求。各区市应设立至少1处县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发挥县域养老服务枢纽作用,构建集管理、服务、指导、应急于一体的综合支撑体系,并纳入县域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2.建设要求。县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以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为核心载体,重点收住完全失能、重度失能特困人员,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000平方米,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70%。

3.功能定位

(1)服务示范。打造县域养老服务标杆,通过标准化设施建设、规范化服务流程,为乡镇、社区养老机构提供可复制的运营模式。

(2)技术指导。提供专业化服务解决方案。针对基层养老机构在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设备应用、医康养健康管理等技术难题,提供现场指导或远程咨询,推动先进专业技术下沉,加强县级养老服务中心对乡村两级养老服务的指导和支持力度。

(3)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定期组织护理技能、急救操作、心理疏导等实操培训,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中与巡回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养老院长、养老护理员、管理人员开展运营管理、专业技能、政策规范、创新实践等方面培训,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强化县域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4)资源调配。优化县域养老资源分配。统筹调配区域内养老设施、医疗资源、慈善物资、餐饮服务等,精准匹配养老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协调跨机构合作,实现供需高效对接,推动连锁化、品牌化养老资源向社区、农村延伸。

(5)应急救助。应对突发养老安全事件。建立县域应急预案,配备应急物资,为失能老人、突发疾病或灾害提供紧急救援、临时安置和医疗转介服务。

4.医养协作。建立健全医养康养结合机制,指导县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发挥 医养结合 示范作用,可通过以下方式体现:

(1)建立协作机制。与县级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定期巡诊等流程,实现 医疗+养老 无缝衔接,打通 五床联动 服务网络。

(2)嵌入医疗服务。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配备全科医生、康复师、护理团队,提供日常诊疗、慢性病管理、康复训练、中医保健等服务,探索将医疗资源向社区居家辐射。

(3)推广智慧管理。为老年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利用智能设备实时跟踪血压、血糖等指标,数据同步至医疗机构,实现异常预警和远程干预。

(4)开展特色康复服务。针对失能、术后老人设计个性化康复计划,结合物理治疗、中医理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等,形成可复制的医养康复模式。

(5)强化专业培训。定期联合医疗机构开展急救技能、用药指导等基础医疗知识培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5.平台支持。完善县级综合养老信息平台功能,整合县域内养老服务数据,将安全生产、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老年助餐补贴和养老机构备案审批、日常监管等统一纳入平台管理。

6.培育品牌。着力培育品牌化、连锁化、本土化养老服务企业,通过财政奖补、税费减免、政府购买服务、金融支持、品牌推广等方式支持机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

7.探索创新。加强县域试点创新,支持发展 党建+养老 物业+养老 文化+养老 服务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创新模式。探索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积累服务时长未来兑换养老服务。

(二)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1.总体要求。各区市应结合乡镇行政区划、人口老龄化率、老年人口流动趋势、服务覆盖半径等因素,依托乡镇(街道)敬老院、优质民办养老机构等,在每2-5个乡镇提质改造1处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促进上下联动,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化供给。

2.建设要求。重点通过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建设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800平方米,优先向区域内中度及轻度失能特困人员、生活自理特困人员提供基础养老服务,并辐射服务高龄、独居、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

3.功能定位

(1)专业照护。提供专业化机构养老服务。设立24小时托养床位,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机构式服务。实施分级照护评估,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和标准化服务流程。设置康复治疗区,开展术后康复、慢性病理疗等专业服务。

(2)服务转介。精准匹配需求与服务。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对接居家养老、社区食堂、老年大学等各类服务供应商。结合老年人身体情况,提供专业化转介方案,如将失智老人转介至认知症照护机构或将老人转入医院等情况。提供政策咨询代办,如长护险申请、高龄补贴办理等。

(3)助餐配餐。开展多元助餐服务。

①堂食供餐。依托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或市民社区食堂,提供营养均衡的堂食服务,辐射区域内高龄、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

②发展 中央厨房+配送点 。通过 中央厨房+配送点 模式,整合辖区餐饮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扩大老年助餐配餐服务覆盖面。

(4)资源链接。统筹调配区域养老资源。

①调配医养资源。推进与乡镇卫生院统筹规划、毗邻建设,通过建立签约合作、家庭医生签约、开通定点医院绿色通道等形式,共享健康档案,实现医养数据互通,为老人提供定期巡诊、慢病管理、急诊绿色通道等服务。

②提供辅具租赁。作为康复辅具租赁的调度管理中心,承担器具采购、消毒维护、技术指导等专业化服务。

③跨领域协作。纵向与县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服务联动,承接上级资源并向下输送。横向与乡镇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实现服务协同,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 养老+ 综合帮扶。

④发挥慈善力量。充分调动慈善资源,发动义工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等公益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5)辐射带动。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可通过 中心带站 模式,托管运营村(社区)养老服务站,形成 中心带动站点、站点辐射家庭 的服务效果,辐射服务半径原则上不超过5公里,实现老年人 就近养老 。

4.搭建平台。鼓励利用 烟台数字镇街 平台,建立全域覆盖的老年人全景式数字档案库,并统一接入省市县三级平台,实现老年人档案管理、服务需求匹配、资源调度 一网通办 ,为供需精准对接搭建桥梁,形成 一人诉求,多家响应 的服务供给局面。

5.升级设施。推进乡镇敬老院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将增加护理型床位、改造升级消防设施设备、完成适老化改造和增强长期照护功能等作为提升重点内容。

6.探索创新。探索将乡镇敬老院人、财、物、事统一纳入县级民政部门直管,按照 集中管理、分户核算 的原则,对敬老院的人、财、物等集中管理,统一会计核算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村(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

1.总体要求。各区市要统筹政府、集体、家庭、个人、慈善(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建设村(社区)养老服务站,优先对留守、空巢、高龄、失能、重残等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可持续的养老服务,及时收集和转介服务需求,发挥服务站连接家庭与社会服务的作用。

2.建设要求

(1)村级养老服务站建设,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网格员和基层老年协会作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帮扶服务。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至少设立1个村养老服务站,也可结合实际布置多个点位,鼓励与村党群服务中心、闲置村小等已有设施综合设置,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00平方米。

(2)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可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入资质较高的专业养老机构,优先在老年人口密集社区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提供嵌入式养老服务。每个社区至少建设1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50平米。

3.功能定位

(1)便捷养老。提供阶梯式照护服务。可包含以下服务内容:

①提供日托服务。提供白天生活照料、康复活动和餐饮。为术后康复、轻度失能老人设计个性化日间照护计划。

②提供短期服务。设置3-5张全托床位,为家庭照护者提供 喘息服务 ,承接出院老人术后康复照护,提供30天之内的短期托管服务。

③上门照护服务。组建居家护理小组,提供洗澡、换药、康复训练等上门服务,开发 照护服务包 (如失能护理包、术后康复包)供家庭选择。

④家庭照护支持。重点向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实行家庭照护培训,采用 线上+线下 结合方式,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实操指导。

⑤提供适老用品。优先保障特困、低保、高龄失能等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指导。对有康复器具租赁需求的老人提供登记、发放、使用指导等便民服务。

(2)基础医疗。推进与村卫生室统筹规划,毗邻建设,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可包含以下服务内容:

①健康监测:配备血压仪、血糖仪等设备,提供免费定期检测(每周固定开放日)。

②医疗咨询: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科医生坐诊(每月不少于1次)。

③康复指导:提供中医理疗(如艾灸、拔罐)及慢性病运动康复方案。

④药品管理:设立便民药箱,提供常用药代购及用药提醒服务。

(3)文娱休闲。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可包含以下服务内容:

①兴趣课堂:开设书法、绘画、智能手机使用等适老课程(每周课程表制) 。

②社交活动:组织生日会、节庆联欢、观影会等集体活动。

③休闲空间:设置阅览室、棋牌区、茶话区等开放式活动区域。

(4)助餐服务。解决老年人尤其是日常用餐难题,可包含以下服务内容:

①集中供餐:依托老年助餐点,提供营养均衡的堂食服务。

②送餐上门:为烟台市80周岁以上有送餐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免费送餐,免费送餐服务半径为3公里内。

③代买代购:帮助独居老人代买米面粮油、生鲜等生活食材。

④农村助餐服务:以村集体自主经营为主,鼓励通过农村党组织领办、邻近村集体合作参与、设立老年助餐专项基金等形式设立农村老年餐桌。

(5)探访关爱。重点覆盖独居、空巢、失能及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建立动态管理的分级关爱档案。安装一键呼叫装置实现24小时应急联络。定期开展电话问候、上门探望、健康监测、家政服务、节日慰问等关爱行动,形成关爱探访工作机制。

4.探索创新

(1)探索互助养老模式。充分发挥乡情浓厚、邻里互助的优势,以生产互助、生活互助、精神互助为主要服务形式,倡导成立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帮扶小组,搭建结对互助网络。推广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通过志愿服务时长的通存通兑,探索形成志愿服务 付出一积累一回报 机制。

(2)探索农村幸福院转型。鼓励将农村幸福院升级改造为村养老服务站。在提供基础养老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允许开展市场化增值服务,可通过开设爱心超市、农副产品代销等创收项目,反哺设施运营。鼓励先行改造交通便利的、留守老人集中的或者集体经济较强的特色村院。鼓励开展民宿、旅居型特色养老服务。

(3)探索 一老一小 代际融合。鼓励通过实施适老化和适儿化改造,实现服务站功能兼容,开展 老少同乐 等跨年龄层联动项目。

四、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市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按照工作指引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本区域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方案,明确具体实施内容和预期成效,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明确统一标识。县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养老服务站均由县级民政部门实行属地管理,并报市级民政部门备案。标识统一为 XX区/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XX镇/街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XX村/社区养老服务站 。

(三)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成效和典型经验,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政策宣传,引导家庭、社区、社会共同参与养老服务,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本文地址:烟台市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引(试行) 烟民〔2025〕19号


进入烟台养老院首页 烟台养老院推荐、资讯、政策、专题、标准规范; 烟台养老院一览表 烟台养老院、养老机构、老年公寓、敬老院、收费价格、收费标准、一览表;
烟台市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引(试行) 2025-05-19

烟台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方案 2024-10-23

上一篇: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
下一篇:江西省老年助餐服务机构管理服务规范 赣民字〔2024〕37号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6040839号-8  XML地图  模板巴巴
行业动态 | 生活保健 | 中医中药 | 美容天地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