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化浊解毒方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血清抵抗素(RE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变化,探讨对其降糖与抵抗素的相关性。方法:将60例浊毒内蕴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30例。西药组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中药组服用化浊解毒方。治疗8周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RES、HOMA-IR等生化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血糖指标、RES及HOMA-IR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BG、HbA1c组内比较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4.2两组治疗前后RES、HOMA-IR、BMI水平比较
如表2显示RES、HOMA-IR、BMI,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ES、HOMA-IR组内比较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BMI治疗后有所下降,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
5 讨论:
研究发现抵抗素可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影响肥胖、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人体内抵抗素过度表达会导致血糖升高、弱化胰岛素功能,并从多个途径引发胰岛素抵抗[5]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心环节,也是多种疾病的共同土壤[6] 。
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病记载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奇病论》所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所以,长期饮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调,气机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壅滞而化生浊毒。痰、湿、浊毒等有形实邪阻遏气机,进一步影响气机升降,在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不容忽视。它们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影响着消渴病得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
以“浊毒”理论为指导,我们在前期研究已证实化浊解毒方在改善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胰岛素抵抗方面有很好的疗效[4] 。所以本研究进一步观察其改善胰岛素抵抗与抵抗素的相关性。通过研究发现:中药化浊解毒方在降低FBG、HbA1c、HOMA-IR水平的同时,对RES有很好抑制作用,且与西药吡格列酮相当。故认为中药化浊解毒方其改善糖代谢、降低抵抗素作用,与降低抵抗素有密切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J].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6.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121-126 .
[3]赵伟,李双蕾,唐爱华,等.糖尿病浊毒内蕴辨证研究[J].四川中医,2010,28(5):25-26.
[4]吴深涛,武娜杰,张罡,等.化浊解毒法对2型糖尿病葡萄糖毒性作用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5,(02):119-120., http://www.100md.com(王斌 吴彦)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1-4949D/2015/02/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