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252.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2
梅毒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而梅毒螺旋体(TP)则是诱发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梅毒可经血液、性、母婴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且发病率有日趋升高的的趋势[1],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而且对我国的无偿献血事业、输血安全、新生人口质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对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进行有效检测无论对于疾病的诊断还是治疗评价都有重要意义[2]。基于检测原理的不同,媒体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方法也有不同。本文就我院100例梅毒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两种常用检测方法(化学发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其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100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Western Blotting(WB)法检验,确诊。患者中,男61例,女39例,患者的年龄在21岁到59岁之间,平均(36.2±3.2)岁。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在我院接受诊断、治疗,且无一例失访情况。
1.2 方法 患者入院之初,即采集其血液标本,并在获取后的4 h内通过离心方法分析血清,于4℃的冰箱中保存待检,并于次日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血清进行检测。计算患者的诊断灵敏度。同时,在患者接受治疗后,对其进行进一步测定,以Western Blotting法检验结果为依据,判断其治疗效果,并对不同方法评价治疗效果的准确度进行计算。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张治平)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2095-6851B/2018/07/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