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1
狂犬病发作后死亡率几乎可达100%[1],因此在被犬、猫、鼠等温血动物咬伤后,需及时接种狂犬疫苗。大部分人注射狂犬疫苗后无不适症状,部分患者可于接种疫苗后12-24h内出现局部红肿、硬结、疼痛、瘙痒等轻度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全身、严重过敏反应。因此探讨分析狂犬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并寻求有效预防途径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近两年在我中心门诊接受狂犬疫苗接种患者285例临床资料,分析不良反应发生规律、主要危险因素等,并积极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显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中心门诊接受狂犬疫苗接种者共285例,男165例,女120例,年龄2-80岁,平均(55.32±2.79)岁。
1.2 方法 接种方法:严格按照我国疾控中心推荐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防范》[2]操作,分别于咬伤、抓伤后当天、第3d、第7d、第14d及第28d注射狂犬病疫苗,于接种12h后开始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狂犬疫苗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分布情况,探讨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t检验分析对比;计数资料以 检验分析对比。P(张冬梅)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2095-6851B/2018/07/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