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6--01
湿疹是常见皮肤病,包括慢性湿疹与急性湿疹,其特点是具有极高发病率,反复发作,症状是瘙痒难以忍受,有苔藓样变,给病人生活与工作带去严重影响[1]。本次实验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湿疹热盛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探讨了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疹热盛型的疗效,试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确诊的80例湿疹热盛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执行清热除湿汤治疗的组别列为试验组,执行龙胆泻肝汤治疗的组别列为对照组,各组4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37.4±3.3)岁;急性湿疹11例,慢性湿疹29例。试验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8.5±4.1)岁;急性湿疹13例,慢性湿疹27例。对比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执行清热除湿汤治疗,药物配方:生地、大青叶、龙胆草、白茅根、黄芩、车前草、生石膏、六一散。对照组执行龙胆泻肝汤治疗,药物配方: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龙胆草、车前子、泽泻、通草、甘草、当归、刺蒺藜。随症加减:内热、大便干者加大黄、枳壳;下焦湿热者加黄柏;渗液多者加茵陈;发于面部者加菊花;发于上肢者加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瘙痒明显者加地肤子、白鲜皮、苦参。每天1剂,中药第1次煎煮30min,第2次煎煮20min,混合2次药液,分早晚饭前2次温服。两组病人所服中药汤剂在第3次煎煮冷却后,将药剂敷在患处,每天2次,每次保持15~20min。2周为一个疗程,所有病人1周后进行1次复诊,1个疗程结束后对疗效进行评定。
1.3 评定标准[2-3]
依据0分、2分、4分、6分等不同分数,评定瘙痒程度、皮疹面积、皮疹颜色、皮疹形态。中医临床症状包括口渴、心烦、小便发黄、大便干燥,无症状定为0分,有症状定为1分。皮疹主症积分由以下分数构成,即:皮疹面积分数、皮疹颜色分数、皮疹形态分数、瘙痒程度分数;中医证候积分由以下分数构成:心烦分数、口渴得分、小便发黄得分、大便干燥得分;总积分由以下分数构成:皮疹主症得分、中医证候得分;采用以下方法计算综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采用以下方法计算中医证侯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证侯积分-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治疗前中医证侯积分×100%。依据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评定综合疗效与中医证侯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治疗指数超过95%,定为痊愈;治疗指数在70%~94%,定为显效;治疗指数在50%~69%,定为有效;治疗指数小于50%,定为无效。评定瘙痒治疗效果标准:完全不痒,评分等级下降3级,定为痊愈;评分等级下降2级,定为显效;评分等级下降1级,定为有效;评分等级没有下降或出现上升,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实验所有数据全部由SPSS17.0版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数据对比;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资料。以P(董庆芳)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2095-6851B/2018/0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