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289-01
【摘要】目的:观察CT检查与彩超检查在乳腺癌检测方面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39例以乳腺肿块为主诉的就诊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T及彩超对患者乳腺及其周围组织进行检查。结果:本组患者CT检查中,21例肿块边缘有毛刺。3例显示肿块中央密度略低,增强显示后更明显,8例浸润型,钙化3例, 1例出现胸壁肌肉受侵,6例皮肤增厚、乳头下陷。6例出现腑窝淋巴结肿大,表现为1~4颗不等,直径≥1cm。全部做加强平扫,肿瘤组织CT平扫为19Hu~31Hu,平均(25.6±1.0)Hu;增强35Hu~55Hu,平均(45.2±0.9)Hu;彩超检查中,外上象限25例,外下象限5例,内上象限4例,内下象限3例,乳晕区2例。形态表现为不规则31例,形态规则8例。前后径大于横径22例,未发现明显改变17例。即浸润状边界20例,其中蟹足状或毛刺状11例;边缘角征19例。低回声31例,其中内部不均质25例,低回声内见小暗区6例;等回声欠均质7例,等回声均质2例。病变内伴微小钙化灶18例。病变后方回声衰减22例。腑窝淋巴结肿大7例。CDFI检测出血流信号34例,检出率为87.1%。结论:年龄在35岁以下,可触及乳腺肿块患者可采用彩超检查;年龄在35岁以上患者,触诊未触及肿块,或彩超检查有可疑恶性肿块患者可结合CT检查作补充。
, 百拇医药
【关键词】CT检查;彩超检查;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年呈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诊断、准确分期对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采用CT和彩超进行乳腺检查,能够提高临床确诊率,使患者得到早期治疗,提高预后。我院依据文献,对比并观察CT及彩超在诊断乳腺良、恶性方面的应用价值,及二者结合应用的必要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39例以乳腺肿块为主诉的就诊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5.6±5.8)岁。
1.2 检测方法
CT方案:患者采用俯卧位或仰卧位两种体位,采用俯卧位时将颈肩及腹部垫起,双乳自然下垂;自乳房下界至腑窝顶,层厚10mm,如发现病变则改为2mm薄层扫描,增强用70ml的60%的泛影葡胺快速团注法注入,测量增强前后同层面对应部位CT最高值。
, 百拇医药
彩色超声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露患侧乳房,以乳头为中心,呈扇面依次观察乳腺结构,发现肿块后测量其大小、形态、部位、是否有包膜等,纵横径比,内部回声,及有无钙化灶、钙化灶大小、分布情况,有无侧方声影,后方是否有衰减,肿块可否压缩变形等特征。探查侧腑窝有无肿大淋巴结,然后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病灶周围及内部情况,是否有血流、血流量、形态及分布,选择最粗大、颜色明亮的血管行多普勒取样,测定患者收缩期峰值流数、阻力指标、搏动指数等指标。
2 结果
2.1 CT表现
本组患者肿块型34例,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边界部分清楚,多数轮廓呈分叶状,其中21例肿块边缘有毛刺,肿块密度均高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3例显示肿块中央密度略低,增强显示后更明显,确认为肿瘤中央坏死。8例浸润型,表现为不规则局限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无明确肿块影,边缘可见一条长短不一的索状致密影。钙化3例,表现为细盐样丛状,成堆状细小颗粒样高密度影。1例出现胸壁肌肉受侵,CT表现为肿块与胸壁肌肉粘连,乳腺后脂肪无间隙。6例皮肤增厚、乳头下陷。6例出现腑窝淋巴结肿大,表现为1~4颗不等,直径≥1cm。全部做加强平扫,肿瘤组织CT平扫为19Hu~31Hu,平均(25.6±1.0)Hu;增强35Hu~55Hu,平均(45.2±0.9)Hu;正常乳腺组织CT平扫为6Hu~21Hu,平均16Hu,增强为8 Hu~26 Hu,平均20Hu,癌肿组织CT值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
, http://www.100md.com
2.2 彩超表现
39例乳腺癌病变患者中,其中外上象限25例,外下象限5例,内上象限4例,内下象限3例,乳晕区2例。其病变形态表现为,不规则31例,形态规则8例。病变纵横比>1,前后径大于横径22例,未发现明显改变17例。病变边界表现:边界不清,即浸润状边界20例,其中蟹足状或毛刺状11例;边缘角征19例。病变内部回声:低回声31例,其中内部不均质25例,低回声内见小暗区6例;等回声欠均质7例,等回声均质2例。病变内伴微小钙化灶18例。病变后方回声衰减22例。腑窝淋巴结肿大7例。
CDFI检测表现为,39例患者出,检测出血流信号34例,检出率为87.1%。表现为高速低阻血流,及运静脉瘘血流。5例为0级,14例Ⅰ级,15例Ⅱ级,5例Ⅲ级。收缩期最高流速(Vmax)大于17cm/s的29例,Vmax平均值为(17±10.9)cm/s,范围(8~64)cm/s。阻力指数(RI)>0.742的9例,RI范围为0.5~0.91,平均值(0.73±0.1)。
, 百拇医药
3 讨论
乳腺癌是指乳腺导管上皮及腺泡上皮发生恶性肿瘤病变,其多源于乳腺导管上皮。肿瘤呈浸润型生长,多数由中心性发生,表现为同一个腺体导管系统内有多个病灶,后发展为浸润,相互结成更大的病灶,这是乳腺癌的主要特征。
超声检查是诊断乳腺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二维声像图像是其诊断乳腺癌的基础,肿块表现为实性低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毛刺状、蟹足状或分叶状,边界不清,纵横比>1,内部回声不均匀,存在微钙化灶,后方回声衰减,此为典型的乳腺癌声像图特征。但是,由于癌肿种类不同,其所含的成分不同,肿瘤可能发生变性、坏死等情况,易出现对一些非典型乳腺癌的误诊与漏诊,因此有必要采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对肿块进行再次检查,以提高诊断率。本组研究中,浸润状边界20例,其中蟹足状或毛刺状11例;出现率为51.3%,其次为形态不规则,出现率为79.5%(31/39),而形态规则仅为8例,仅为20.5%;乳腺癌一般呈不规则性、膨胀性生长,肿块生长脱离正常组织,使其前后径增大,因此纵横比>1,本组纵横比>1的22例,占比56.4%;后方回声衰减是由于肿块后方任一部位、任何程度回声降低,决定肿块后方回声的物理基础是声能在肿块中衰减的程度,其大小决定因素为肿块内部结缔组织反映程度,本组出现后方回声衰减22例,占比56.4%,后方回声衰减曾被认为是恶性肿块的标志性特征。乳腺癌钙化特征表现为针尖样或泥沙样微小钙化,成簇分布情况较为多见,也可见散在性分布,本组有微小钙化18例,钙化率46.2%,超声检查成簇分布居多,经彩超检查,显示更为敏感。由于肿瘤生长过程中,血供丰富,尤其是恶性肿瘤新生滋状动脉血管增多,血供支明显,即使在乳腺癌较小的时候,仍在病变区存在相对丰富且高速的动脉血流。本组研究中,经CDFI检查,血流检出率为87.1%。
, 百拇医药
乳腺癌CT表现为类圆形结节或肿块,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缘有分叶或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毛刺影,有砬粒状钙化,经增强扫描有强化,可见腑窝淋巴结肿大、局部胸壁受侵等情况。平扫乳腺肿块的CT值变动范围较大,且良性与恶性相似,性质难以区分。CT增强后,强化明显,可清楚显示肿瘤轮廓。研究指出,多数乳腺癌CT值大于50Hu,良性肿块小于36Hu左右,本组患者CT平扫为19Hu~31Hu,平均(25.6±1.0)Hu;经增强35Hu~55Hu,平均(45.2±0.9)Hu,如仅以CT>50Hu为标准,将会出现漏诊,因为部分良性病变CT值也大于50Hu,在观察时应注意。
我们认为,采用CT检查与彩超检查相结合的方案比较单纯应用一种方法具有更高的优势。超声检查可精确鉴别囊性或实性病变,且没有电离辐射,操作方法简单、方便、无损害、经济、准确,受到检测医师及患者的认可。CT薄层扫描可发现0.2cm大小的病灶,具有高密度分辨力,可发现致密乳 腺中的病灶,通过CT检查,可准确显示癌原发病灶的形态、大小、部位及对周围组织的浸润程度,对发现淋巴结肿大情况也具重较高的优势,但其操作相对复杂,耗时长,乳腺暴露于射线较多,可能有造影剂毒副反应等情况,在检查过程中,应注意,尤其是年轻女性乳腺组织对射线的敏感度,也是重要的致癌因素,应严格掌握检查指征。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年龄在35岁以下,可触及乳腺肿块患者可采用彩超检查;年龄在35岁以上患者,触诊未触及肿块,或彩超检查有可疑恶性肿块患者可结合CT检查作补充。
参考文献
[1] 于春玲,毛月明,崔旭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对比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1):30-31.
[2] 黄昌举.彩超在临床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0):44-46.
[3] 张辉.多螺旋CT在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6)899-901., 百拇医药(沈梅)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672-3783B/2013/03/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