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腹泻是其主要临床症状,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基因是导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因素,该病具有发病急且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甚者出现便血。若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中医;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0-03--02
引文: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就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其属于炎性疾病,在20~40岁时经常发作。该病发病的原因还不太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因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例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等。该病主要表现情况为腹痛腹泻、脓血便、黏液、里急后重等,发病后的治疗很难进行,并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并发症等,对预后及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溃疡性结肠炎可归属于中医“泄泻”、“休息痢”及“肠风下血”等范畴。该病多由饮食失节,或素体脾虚,或情志不畅导致的脾胃受损,瘀毒内生,致肠中脂膜溃烂,脓血相杂而发。针灸是中医治疗的常用手法,主要根据患者体病情对其相关穴位刺激,从而使患者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笔者提到足三里及天枢穴,消炎止泻的作用,肾俞穴主要对改善患者充血及糜烂的症状有所帮助,三阴交及关元穴能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对提高患者免疫力有一定帮助,酌情联用,能达到更好地疗效。西医常用美沙拉嗪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中医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多由正气不足、外感邪毒及饮食失调等外因造成,过度劳累亦能导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笔者采用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天枢及上巨虚诸穴行针灸治疗,能够达到疏通患者气血的目的,也利于对患者肝脏进行调节。研究表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时,对患者实施针灸治疗,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消化,提高免疫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94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符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患者知情同意,并且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1)沟通和交流不能正常进行;(2)患有其他严重内科疾病;(3)患有消化道大出血;(4)同期正在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5)不能进行针灸。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28~75岁,平均(40.3±13.9)岁。试验组男24例,女23例;年龄29~74岁,平均(40.1±12.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甲硝唑(北京天惠参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396),3次/d,0.2g/次,柳氮磺砒啶(西同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874),3次/d,0.2g/次,连续服药2周为1个疗程。试验组采取中医针灸进行治疗,首先选择患者腹部关元、气海、长强、大肠俞以及天枢等穴,再配合三阴交、足三里,关元穴针刺2寸,再放射至腹部;气血瘀滞患者针灸天枢穴,针刺大肠俞穴,斜向脊柱3寸;脾肾阴虚患者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长强等穴2寸,针留在体内20min,5min进行1次;湿热郁结患者直刺天枢穴、足三里,或者使用温针法进行针刺,1次/d,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的判定可以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镜检结果显示阴性;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溃疡好转;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发生任何改善或者是症状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分析时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百拇医药(马庞飞)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672-3783B/2018/10/24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