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4-11-28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生活保健 > 疾病专题 > 妇科疾病 > 盆腔炎 >

隔姜灸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隔姜灸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慢性盆腔炎纳入标准的病例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观察组予隔姜灸配合中药灌肠,对照组仅予中药灌肠。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为77.2%,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情况比较(见表1)。

 1.2纳入标准

 (1)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2)年龄18~49岁;

 (3)自愿参加本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1)妊娠、哺乳期妇女或近期准备妊娠妇女;

 (2)盆腔B超发现生殖器官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及有阑尾炎、盆腔结核、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瘤、急性宫颈炎、卵巢包块直径大于6cm等疾病者;

 (3)有严重内科疾病,恶性肿瘤及精神病患不能合作者;

 (4)不符合本实验年龄要求者;

 (5)对治疗药物过敏者;

 (6)不能完成治疗计划者。

 1.4评分标准

 (1)下腹部疼痛或刺痛:1分为轻微,时有时无;2分为明显,休息后止;3分为持续存在休息后无缓解。

 (2)腰骶酸痛,肛门坠胀:1分为轻微、时有时无;2分为明显,休息后止;3分为持续存在,休息后无缓解。

 (3)白带:1分为白带偏多淡黄;2分为白带多偏黄或黄绿如脓;3分为白带多质稠如豆渣凝乳或腥臭。

 (4)盆腔包块:1分为包块直径小于1cm:2分为包块直径1cm~3cm:3分为包块直径3cm~6cm;

 (5)盆腔积液1分为积液1cm以下;2分为积液1cm~3cm:3分为积液3cm~6cm;

 (6)子宫活动轻度受限为1分;中度活动受限为2分;重度及冰冻样骨盆为3分;

 (7)输卵管一侧呈条索状为1分;两侧都呈条索状为2分;

 (8)子宫一侧片状增厚为1分;两侧都呈片状增厚为2分。

 2治疗方法

 2.1观察组

 采用隔姜灸配合中药灌肠治疗。

 自制艾柱:取艾绒、肉桂100g、干姜100g、木香100g、香附100g、延胡索100g、蒲黄100g、独活100g、莪术100g、白芷100g、苍术100g、没药100g、乳香100g、雄黄30g、细辛20、小茴香20、川椒20g等。诸药打成粉末与艾绒混匀制成艾柱。

 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4cm片,用针扎孔数个,置施灸穴位上,然后将自制的艾柱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先灸阳六穴(上髎、次髎、白环俞、肾俞、命门、腰阳关),再灸阴六穴(带脉、中极、子宫、气海、关元、曲骨),以上诸穴每穴灸3~5壮,再配合体六针(膈俞、太溪、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维道),灸、针皆为1

 中药灌肠:取紫花地丁12克、野菊花15克、败酱草30克、红藤30克、白花蛇舌草20克、赤芍12克、延胡索10克、川黄柏9丹参10克、蒲公英30、牡丹皮12克、鸭跖草10克用水浸泡30分钟,再浓煎成120ml药液,然后取浓煎液保留灌肠,1次/d,10d/疗程。

 2.2对照组

 采用单一的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3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盆腔炎疗效标准。

 (1)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恢复正常,积分为0分;

 (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2/3以上;

 (3)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体征减轻,妇科检查炎性包块缩小,子宫附件的粘连及压痛减轻,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1/3以上;

 (4)无效:治疗后无改善。

 3.2疗效评定结果

 结果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以P2检验,两组比较P, 百拇医药(苗同贺等)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671-0223A/2018/03/113.htm
上一篇:盐酸左氧氟沙星在盆腔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下一篇: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研究(临床经验)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6040839号-8  XML地图  模板巴巴
行业动态 | 生活保健 | 中医中药 | 美容天地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