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综合治疗直肠癌提供有力依据。
方法: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顾性分析255例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类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39.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肿瘤位置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侵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侵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年龄。
结论: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侵润深度有关,侵润深度是转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肿瘤越大、侵度越深、分化越差、其淋巴转移率越高。
关键词: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098-02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病例很难做到查明每一个淋巴结的情况。因此研究其相关因素,揭示其潜在的风险,有助于对直肠癌患者进行临床愈后评估,以开展预见性的综合治疗。为此我们回顾性的分析1995年6月至2004年6月的2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预测淋巴结转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55例中男135例,女120例;年龄32~88岁,平均62岁,均经病理确诊为腺癌,其中高分化42例,中分化180例,低分化3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00例,转移率为39.5%。
1.2 手术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30~40、41~50、51~60、61~70)、肿瘤所在位置(直肠上段及腹膜反折以上、直肠下段及腹膜反折以下)、肿瘤大小(肿瘤直径≤3.0cm,3.1~5.0cm,>5.0cm)、侵润深度(粘膜层,肌层,浆膜层,浆膜外)、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大体类型(隆起型、溃疡型、侵润型、胶样型)、组织学类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戎细胞癌)及淋巴转移情况。常规直肠癌根治手术,清扫肠系膜下血管周围淋巴结,不常规行高位结扎,盆腔清扫采用直视下锐型分离,手工或吻合器混合,低位吻合不常规行预防性造口,癌肿距肛缘≤5cm则作人工肛。
1.3 统计学处理。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rosstabes过程逐个分析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筛选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 Regression多因素回归分析。
2 结果
性别与淋巴结的转移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的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下的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50~70岁年龄段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而70岁以上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又见上升;腹膜返折上或下其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递增;肿瘤成隆起型(包括盘状型)、溃疡型(溃疡侵润型、侵润溃疡型)、侵润型及胶样型生长者淋巴转移率依次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肿瘤侵袭的加深,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上升,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及印戎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
3 讨论
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从本组资料来看,60岁组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淋巴转移是影响直肠癌术后生存最关键的因素,临床实践经验和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60%~80%,而有淋巴结转移者其5年生存率为30%左右。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术后常规病理切片判定阴性的淋巴结中存在着微转移,而在临床工作中还根本不具备为每一例患者进行高规格病理学检查的条件。因此,研究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根据临床病理参数,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取决于肿瘤的浸润深度并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对肿瘤较大、呈浸润型生长、分化较差、浸润较深的直肠癌患者,术中应尽可能彻底清除引流区域内的淋巴结,术后不论病理报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均应进行积极的辅助性治疗,以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顾晋主.下消化道肿瘤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6-67
[2] 陈绍勤,许东坡,戴起宝,等.结直肠癌和同时性肝转移灶转移化因子β1的表达[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