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4-11-27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数据共享 > 期刊杂志 >

河豚毒素的新国标与检测(科技)

当前位置: 首页 期刊 《食品安全导刊》 2017年第10期 编号:13104458 河豚毒素的新国标与检测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1日 《食品安全导刊》 2017年第10期 河豚毒素的新国标与检测
  在中国古代人们便对河豚毒素的毒性有了深刻认识。晋人左思《三都赋·吴都赋》便有“王鲔鯸鲐”之句,其注曰:“鯸鲐鱼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纹,性有毒。”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吴人嗜河豚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即便如此,河豚的鲜美仍使人趋之若鹜,所以长久以来就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运用检测手段来避免河豚毒素造成的伤害,而如何检测河豚毒素是防止人们中毒的重中之重。检测技术的改进,使得检测标准也有了变化。在由《食品安全导刊》、食安中国网共同举办的线上专题研讨会“食安大讲堂”中,美正生物运营总监伦丽丽围绕“河豚毒素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什么是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其学名为河鲀毒素(TTX),是鲀鱼类(俗称河豚鱼)及其它生物体内含有的一种生物碱,也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TTX的毒性比氰化物高1250多倍,0.5mg即可致人丧命。TTX对肠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吸收后会迅速作用于人的神经末梢及神经中枢,并可高选择性和高亲和性地阻断神经兴奋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阻碍神经传导,从而引起神经麻痹甚至死亡。

 TTX是起源于生物体本身还是其寄生物尚有争议,因为河鲀毒素及类似物不仅存在于各种鲀科鱼类中 ......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674-0270/2017/10/22.htm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48 字符。
上一篇:全方位,多角度,控制乳制品中的微生物(科技)
下一篇:食品造假漏洞评估及应对(科技)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6040839号-8  XML地图  模板巴巴
行业动态 | 生活保健 | 中医中药 | 美容天地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