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相关文件精神,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共育桥梁,在重庆市委教育工委指导下,近期,学校举办“点亮精神 论心润心——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高校家校共育系列论坛”。
论坛分为五期,由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协办,吸引了来自重庆市4万余名高校师生、家长通过线上线下参与。首期论坛由重庆医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杨坤蓉主持。
✦
•
✦
点亮精神 | 行业专家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护航
多所高校心理学家和精神医疗专家结合多年的实践,从文化、医疗、社会、教育等视野探索了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挑战及应对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宋振韶教授以“如何活出充满生意的人生”为题,从中国传统文化阐释了华夏生机勃发的底蕴,厘清儒释道中蕴含的人生目的和幸福真意,讲授了让生命充满生意的两个工具:“完全之人”和“生命之轮”。四川大学王英梅教授以“善用耳朵聆听,知己也能识人”为题,借助风趣的漫画,与现场观众们探讨了自我觉察的意义和途径,鼓励同学们在沟通过程中真诚自信,赞美和倾听他人。复旦大学钱捷教授以“心智成长与大学生活”为题,围绕自我尊重与认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爱自己,爱世界,勇敢地追求并创造属于自己本身的意义。清华大学李焰教授围绕“积极心理学的启示——如何在大学成功又幸福”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与幸福的五大要素,强调了六种获得积极情绪的思维策略,提出“关注痛苦,有利于生存;关注幸福,有利于成长”。重庆医科大学周新雨教授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压力管理”,从压力的来源和意义、情绪管理方法等做分享。
专家们呼吁“医校家社”各方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家校共育 | 从“守护到托举”助力学生成长
重庆各协办高校选取了代表性强,形象鲜活的学生,现场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
他们中有从害怕被压力击倒到“与压力共舞”,最后考取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学生;有敢想敢做,不断“Restart”自己,多次取得全国竞赛一等奖的工科生;也有初入大学后感到焦虑,并不断开始勇敢地探寻自我的大一新生;更有勇于自我突破的志愿者和担任学校朋辈心理咨询团成员的学生骨干。学生们用亲身经历向同学们展示了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优秀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应该找到人生价值,在奋进路径中绽放独特光芒。
家是学生成长的港湾,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学生的家长们也来到论坛现场,分享了家庭教育中品行塑造和情绪赋能的心得。多位家长谈到“也许自己并没有太多专业知识,但是积极倾听,理解孩子,在孩子困难时候给予陪伴也很重要”分享了创造良好支持系统的必要条件。
学校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基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和辅导员分别围绕四新建设、创设全方位多维度学生教育服务和“五育并举”“家校共育”等心理育人举措,分享高校“托举”学生成长的文化建设、积极策略和创新思路。倡导全社会共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论心润心 | 众高校汇聚示范合力
论坛以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主题为契机,充分发挥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高校“头雁”效应,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家庭心理健康素养。
重庆医科大学自2022年获批重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基地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新发展中心以来,中心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着力提升重庆高校心理工作队伍胜任力和创新能力,打造“家校社医”协同心育生态圈。中心将致力于探索高校学生心理育人价值观和方法论,形成学校为“主”,家、社为“助”,医院为“帮”的共同体联动机制,探索共育合力育人之路。
来源:党委学工部
排版|初审:周雯婧
复审:蔡雨齐
终审:周恒
往期热点
“趣”享青春 “社”彩纷呈|重医首届社区文化月来啦!
花灯节预告 | 探索丰富多彩的CQMU
袁家军: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教育力量
8028万!重庆医科大学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