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喜欢和孩子在一起
是家长心目中温柔且明亮的光
她是用心守护希望的儿科医生
为促进藏区儿科事业发展
自愿加入援藏队伍
她是主动请缨的巾帼英杰
开展一项项藏区首例
实现一次次技术突破
她是填补空白的医疗专家
身体力行传授技术
躬亲实践组建团队
她实现了“输血”“造血”的无缝衔接
援藏前后密切联系
铺就生命绿色通道
她搭建了前线后方的生命之桥
她是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侯新琳
近期先后被评为
2024年“最美医生”
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
主动请缨的巾帼英杰
西藏儿科比较落后 急需我们新生儿专业医生 高原缺氧 围产期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发生率居高不下 而我的专业方向正在于此……

2016年7月 当国家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通知来到北大医院儿科的时候 侯新琳主动提出申请 自愿加入援藏队伍。
北大医院儿科是我国最早建立起来的现代儿科之一 优良的传统、精湛的医术是儿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侯新琳是北大医院儿科的主任医师 她过硬的技术和强大的团队确实可以促进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专业的发展与升级 为藏区儿科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
刚上高原之初 陌生的环境、刺眼的光照、稀薄的空气让侯新琳的高原反应尤其强烈。失眠、头痛、喘憋、心动过速 这些严重的高原反应症状 一个都没少。然而侯新琳知道 此次进藏是国家使命 促进藏区医疗事业进步就是她的目标 再严重的高原反应也不能阻挡自己的脚步。就这样 侯新琳开启了她的援藏之旅。
填补空白的医疗专家

刚入藏不久 一个极其危重的患儿就出现在侯新琳的科室。一个3岁的男孩上唇外伤后出血 住院时已经重度贫血 上唇缝合处渗血不止。
以前 医院来了这样的患者 医生都会建议到条件更好的内地医院治疗。但是 如今有了北大医院的儿科专家 医院可以将患者留在本地 为患者节省了宝贵的救治时间。经过和各个科室的组团式援藏专家多次会诊 侯新琳成功为患儿确诊了血友病(甲) 这是西藏地区首次确诊血友病(甲)病例。
在高原 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很高 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每天就有三、五例 同时伴有各种类型的并发症如脑脓肿、硬膜下积液、脑积水等 由于此前当地医院没有手术干预的条件,家长们只能忍痛放弃治疗。幼小生命的逝去让侯新琳特别心痛 因此 她组织一同前来的援藏医疗队专家们共同合作 首次在床边行细菌性脑膜炎合并脑积水的穿刺引流手术 给了患儿新生的希望 也填补了自治区医院的医疗空白。
类似这样的第一次还有很多 首次行先天性食道闭锁、食管气管瘘畸形矫正术 首次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头皮下储液囊置入 首次诊断后尿道瓣膜所致肾脓肿及脓毒性休克 诊断西藏儿科首例Sturge-weber综合征 诊断西藏首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所致脑疝并成功挽救生命。
此外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 生理状态下就相对缺氧 围产期缺氧性脑损伤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 而侯新琳的专业方向就是新生儿围产期脑损伤 因此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团队的建设 成为侯新琳的又一个工作重点。
首次在西藏实现了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新生儿脑组织氧饱和的监测 并常规应用于临床 首次实现了早产儿、脑损伤新生儿的神经发育随访 普遍开展了早产儿颅脑超声的床旁监测。侯新琳的到来 为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儿科带来了勃勃生机。
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启敏娜在接受采访中说 “今年我们医院的援藏队伍增加了儿科的专家 侯大夫对我们临床业务、教学科研 都有一些新的思路 有效地提升了我们当地的医疗水平”。
实现“输血”“造血”的无缝衔接

虽然一个个首例摆在面前 但是侯新琳清醒地知道 自己的任务不是在这里创造记录 而是把技术留在藏区 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记录 不仅是“输血” 还要“造血”。正如侯新琳所言 “我们援藏大夫不会一直在藏区工作 帮助他们提高医疗知识以及操作技能 建立起科学、可靠的诊疗体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因此 建设专科人才梯队 储备人才队伍 发掘成长骨干成了侯新琳工作的重点。组团队、教技术 她手把手培养 一步步传授。
一年的时间 一支出色的儿科医生队伍已在侯新琳的指导下成长起来 卓嘎大夫已掌握床旁头颅超声技术 泽碧大夫已掌握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技术 赵蓉大夫已规律开展新生儿神经发育随访 此随访机制也是西藏自治区首次。看着一项项技术被年轻的大夫们掌握 侯新琳由衷地高兴。
同时 侯新琳发现 在临床工作中 大量有西藏特色的危重症得不到总结。因此 她根据西藏地区的特色 带领当地各级大夫开展临床病例总结及临床科研工作 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临床病例总结思路培训 全方位提升当地儿科医生的临床科研水平 科研费用则由她个人的科研基金承担。
侯新琳常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不断手把手地教学 侯新琳已经把当地骨干大夫培养成为具有扎实临床工作基础、善于发现问题、有一定自我研究方向的儿科专业人才。他们的临床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当地患儿的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了保障。
搭建前线后方的生命之桥
援藏经历并不轻松 落实起来可谓步履维艰。
援藏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差异 这给援藏团队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有病先看活佛、就诊不及时等 更是让医疗工作看起来显得有些无力。
缺医少药则是援藏团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以儿科为例 一线大夫4人、二线大夫4人 护士23人 而儿科总共有60-70个床位之多 值班大夫常常分身乏术。平时在医院常用的药物 在当地医院也较为缺乏 这为医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也直接或间接引发了另一个问题——院内感染 一个非常棘手而又很现实的问题。
然而 援藏团队通过相互协作 与身处北京、心系西藏的本院同事讨论病例 克服重重困难为藏家儿女带去安康。因为在北京 有一个强大的后盾随时都能够给予支持和帮助 就是后方的医院和学校。
“您孩子的病情有点特殊 建议到大医院确诊一下 北京积水潭医院在骨科治疗方面经验比较丰富 如果需要 我可以帮您联系......”侯新琳在义诊中 对一名患儿家长细声说到。
这是在全国海拔最高的乡镇 被称为“世界之巅”的普玛江塘乡 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的“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走进普玛江塘”活动中 侯新琳看到一个病情特殊的患者 由于这种疾病在藏区还不能治愈 因此侯新琳希望通过自己的援藏后方来救治孩子。
2017年3月6日 一位“生后吐沫1天、呛奶2次”的小婴儿来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刚刚出生的患儿生后即有吐沫 喂奶后呕吐并伴有呛奶 第二天又出现了发热、气促、皮肤硬肿、发花 食道碘剂造影检查显示食管闭锁 胃腔及肠管内较多气体密度影 注意下段食管与气管瘘形成。小婴儿情况紧急 急需手术治疗 侯新琳与同样是援藏专家的胸外科王京第大夫讨论后 又经过全院会诊 认为应该请儿外的专家进行手术。但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没有儿外科 侯新琳立即联系了自己的后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大医院一路绿色通道 立即派出儿外科高阳旭大夫前去会诊 行手术治疗 保障了患儿的生命。
这样前后方接力的援藏故事还有很多 “看似几个人的援藏 但其实背后有医院的支持、国家的支持 除了帮助自治区儿科事业发展外 我也可以为祖国的边疆搭建一架生命桥梁 铺一条绿色通道” 侯新琳说。
的确 侯新琳在身体力行地传授知识之余 也充分利用更多的资源提升藏区的儿科水平 把外面的医生请进来会诊手术 把科室的医护人员送出去进修学习 她竭尽所能地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将一年时间的影响变到最长。
北大医院是一家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医院 这在侯新琳援藏过程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医疗方面 侯新琳主张把工作落实到个人 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造血”; 在教学方面 援藏团队举办了第一届北大-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学术交流会 此外 她还尝试把Case based learning(CBL)的方式带到西藏 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科研方面 她指导当地医院搞临床科研 申请西藏自治区自然基金 让当地医生在学习诊疗技能的同时有学术的收获。
回京以后 侯新琳仍情系西藏儿科的发展 长期指导支持西藏儿科临床及科研工作 成为京藏两地儿科学习交流的纽带与桥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也久久为功 连续九年派不同儿科亚专业专家援藏 为西藏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儿科医疗队 呵护西藏儿童的健康。
援藏工作苦过、累过 但更重要的是收获。侯新琳曾为了一个幼小患儿的生命 流着汗、咬着牙继续坚持过 也曾为了能给偏远地区的患者看病 在藏区泥泞的村落奔波过 曾在深夜和凌晨 在抢救室带领同道们并肩奋战过 也曾为了一个疑难病例的治疗方案 彻夜难眠过。这些都让侯新琳为西藏医疗事业发展尽心尽力的信念更加坚定。
作为一名白衣战士 侯新琳从求生若渴的父母眼中读到了医生的责任 从一声声感谢中听懂了什么是幸福。作为一名党员 她把援藏作为历练人生、锤炼党性的难得机会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相距千里的首都和高原之间架起了一座生命友谊之桥 用热情和汗水浇灌祖国边陲的土地。“虽然是一年的援藏 但肯定是一生的情怀。只要西藏需要我 我肯定还会再去。”
援藏一路走来 历练出的是成长 磨砺出的是品行 坚持不懈的是信念 永不放弃的是奉献。
奔腾不息的拉萨河水 留下了援藏医疗队下乡送医的深深足迹 白雪皑皑的雪山口上 记录了援藏医疗队厚道仁爱的坚强身影。作为一名在高原上无私奉献的援藏队娘子军 侯新琳用执着和热爱 将援藏档案书写在这片日光城上。

2016 年 侯新琳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先进典型称号时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依靠药物 缓解严重高原反应 捧出丹心 护佑患儿希望发芽。面对凶险病情 她用高超技术和过人魄力扭转乾坤 对待当地同事 她用满腔热情和深厚学识传递温情。在她看来 与让患儿的亲人感受到慰藉相比 艰难困苦轻如鸿毛。
2018年 北大医院“厚道故事会”第三期邀请侯新琳讲述援藏故事。在提问环节中 有学生问 “在西藏工作中如果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病人怎么办” 侯新琳的回答十分干脆 “不能要求别人 只能要求自己。来到西藏支援就是要解决病人的痛苦 我们不能去改变环境、社会因素等 就需要自己去适应”。她豁达的心态和奉献的精神触动了每一位听众的内心。接着 有同学问 “如何处理儿科工作中与家长的关系”。侯新琳说 不用过于担心 因为家长和儿科大夫的目的是一致的 我们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孩子生病时为人父母的焦急心理 这是人之常情。
“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 真的很快乐。”侯新琳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 做儿科医生是一件特别单纯的事 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灿烂的笑容总是深深吸引着她。看到他们重获健康 小脸重新绽放笑容 就是儿科医生最幸福的时刻。
一位患儿的母亲在给侯新琳的信中写道 “她温暖的笑容和清晰专业的解答如一束温柔且明亮的光 照在我几乎崩塌的心里……我的妈妈总说 看着侯医生推门进来的时候 总觉得整个病房里都明亮起来了。”这段话 也激励着侯新琳。她认为 这是她听到过的最让她欣慰和自豪的评价。“作为医生 要用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医患之间能够换位思考、彼此信任、双向奔赴 就一定会取得最好的结果。”
人物简介

侯新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儿内科主任、党支部书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执行院长 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围产期脑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多年如一日坚守在医教研前线 专注新生儿神经领域 牵头联合北京市24家医院开展了新生儿脑卒中发病率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北京市脑损伤多模态检测等多中心研究。
2016 年 7 月至 2017 年 8 月 作为第二批“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专家援藏 担任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主任医师 。由于援藏工作的出色成绩 侯新琳2016年获国家卫生计生委先进典型称号 2017 年获西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2018年获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奖先进个人 2019年获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八批优秀援藏干部人才荣誉称号。


(北京大学医学部 宣 素材由北大医院提供 整理、编辑 / 宣传部 韩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