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4-11-26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针灸按摩 >

主要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内经》指出:“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脉为血府,与心相连,血液在脉中,依赖心气的推动,环周不休,营养全身,外见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或脉道不利,血流瘀滞,可见面色无华,脉细弱,甚则气血瘀阻,面色晦暗,唇舌青紫,脉象结、代、促、涩(见结脉代脉),并可见胸闷憋气和心前区刺痛等。若血液亏虚,心失所养,则见面色少华,心悸不宁。

《内经》指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是说心具有接受外来事物的作用。又说:“心藏脉,脉舍神”,表明了心主血而藏神,血是神的物质基础等心与神的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心病则神明失其所主,于是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出现谵妄昏迷等神志症状。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二者关系密切,只有血在经脉中运行不息,才能濡养全身,产生神的活动,保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临床每见血虚则神怯善恐失血过多神昏,甚至神亡而身死。而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亦有助于血液运行和畅,而神不安宁则心悸,大怒则气逆血升,甚至络伤血溢,出现衄血吐血等病变。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在人体诸脏腑中居首要地位,对各脏腑功能起统领和调节的作用。《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类经》释为:“心不明则神无所主,而脏腑相使之道闭塞不通,故自君主而下,无不失职,所以十二藏皆危,而不免于殃也。”

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血脉失调和神志思维活动异常等方面。另外,心包为心之外卫,故温热病邪内陷,多为心包所受,从而出现神昏谵妄等病候。心的虚证多起于内伤,表现为心气、心血之亏虚和心神的耗伤;实证多由痰、火、瘀血内阻所致。

血脉失调疾病

心气虚推动血行无力,如出现心悸、气短脉弱无力,宜用补益心气法。若在心气虚的基础上,更见肢冷自汗、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脉象散乱,是心阳欲脱之证候,宜用急救回阳法。若心悸、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脉细,为心血不足,治当补养心血。若心胸憋闷、心前区疼痛(有时牵引肩背)、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甚则可见面青和唇甲青紫,为心血瘀阻,治当活血祛瘀

心气、心血不足,不能营养心神,或因邪气过盛扰乱心神,都会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若心血不足,忧郁伤神,就会出现“脏躁”病,以悲伤欲哭、躁扰不宁为主要症状,治用养心润燥法。若见失眠为主,兼见心烦、盗汗、舌红、脉细等症状,为心火偏亢,阴血不足,治用清热养血安神法。若热邪内陷心包,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脉数,可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法。若痰火扰心,出现失眠烦躁,甚至言语错乱、嘻笑不休、打人毁物、弃衣而走,成为癫狂病,可用降火逐痰法。

汗出正常与否与心的功能有联系,因此很多汗证可从心论治。若劳心过度,心血耗伤,或久病血虚,血不养心,因而心悸少眠,睡中盗汗,舌淡,脉细,治当补血养心,安神敛汗;若心阳不足,四肢清冷,神疲自汗,治当益气温阳,佐以固涩。由于心与小肠有表里关系,心火亢盛火邪则随经脉上炎至舌,出现舌红或溃疡生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脉数等症状,治当清泻心与小肠之火。

心脏病与时间

由五行而言,心属火脏,与夏季相通应,水能克火,而冬季属水,一昼夜中正午相当于夏,夜半相当于冬。所以一般地说,心脏病多发生在夏季或日中,加重或死亡时间多在冬季或夜半。

心脏保健

保养心脏的主要方法是保持心情平静、舒畅,不妄耗心神,正如《内经》所述:“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类经》指出:“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藏俱安,邪亦安从奈我哉。”阐明了调养心主神志的功能指导养生的道理。另外,注意适寒温,慎起居,保持身体健康,配之以导引、吐纳等方法,通过调整呼吸和适当运动,使气机通畅,血脉调和,则效果更佳。

心脏 五脏
上一篇:中医脏象学说
下一篇:肝脏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6040839号-8  XML地图  模板巴巴
行业动态 | 生活保健 | 中医中药 | 美容天地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