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是性病中蔓延较为广泛的常见急慢性传染病,其在我国性病发病率中占首位。本病俗称“流白浊”,在中医属“毒淋”“淋证”“淋浊”“膏淋”“白浊”“赤白浊”范畴,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之命名为“花柳毒淋”。中医对淋病的记载历史悠久,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
癃者,罢也;淋者,滴也。今名虽俗,于意为得”。《素问》认为“太阴作初气,病中热胀,脾受积湿之气,小便黄赤,甚为淋”。《诸病源候论》认为“淋病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证治要诀》则指出“尿道口常流出白色浊物,小便涩痛明显,但尿不混浊”。《赤水玄珠》认为“症见尿时茎痛,精浊下滴如败脓,有恶臭,治宜解毒败浊”。而《医宗金鉴》中的浊带总括,则概括了浊病的病位、症状及临床治疗方法。这些古代文献的论述对后世医家研究淋病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 本文由武汉男科医院提供,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