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脘痛,腹胀,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痞块,虚肿。
〖人体穴位配伍〗配天枢穴、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针灸并用)治急性菌痢。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阴、任脉之会。
下脘穴 足太阴任脉之会。
〖别名〗下管穴。
〖穴义〗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
1)下脘。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管名意与下脘同。
2)足太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它包括任脉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经的冷降之液,故为足太阴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疏导水湿。
〖治法〗寒则通之或灸之或循经向下推按,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人体穴位专题此页由A+医学百科用户行医于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16:04最后更改。
本站内容由网友添加和整理,仅供学习和参考。站内信息不一定准确、全面或最新。
网站内容不应成为诊断或治疗疾病的最终依据。A+医学百科提醒网友,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本站的全部文本内容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