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4-11-24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数据共享 > 期刊杂志 >

“食野”之风何时休?(言论)

  事 件

 最近,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美国野生救援协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05年全国食用野生动物状况调查”,这是继1999年全国食用野生动物调查后进行的第二次调查,两次调查结果的对比显示:经过“非典”之后,公众食用野生动物的比例较前大幅减少,但经营利用的野生动物种类却从1999年的53种上升到80种,某些地区,尤其是中国南方,野生动物消费依然热度不减。

 野味大补,吃啥补啥。

 ——民间俗语

 那些进补的人们,寿命不见得比别人长,身体不见得比别人高大。进补真的有效的话,俺们民族该是全世界最剽悍的,无论如何不会是东亚病夫的。

 ——网友

 尝鲜、认为有营养、地位的象征三大心理,是屡禁不绝的“吃野”风最大的根源。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

 赵胜利

 很多野生动物是经过长途跋涉偷偷贩运的,有的在途中就死亡,有的腐烂变质,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卫生检疫。而在加工烹制过程中,往往还没有完全煮熟便品尝,野生动物身上所带的病菌在没有被完全杀死的情况下会悄然潜入人们的身体。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树义

 人是食物链的最后一环,可以食用所有动物、植物。

 ——网友

 平抑“食野”冲动,需要的是人类的文明力量与自省意识。只有当人类对自然与动物建立起平等与保护意识,建立起敬畏之心和共生观念,人类才有可能从自然界的宁静中获得自己永久的安全感。

 ——《第一财经日报》司欣

 野生动物不吃会太多,与人争空间争食物。

 ——网友

 我希望向公众做出这样的发问:当物种灭绝的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其中一张的人类,你就能幸免于难、在劫而逃吗?

 ——动物保护专家 郭耕, 百拇医药(佚名)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2-9567/2006/12/01.htm
上一篇:你是C型性格吗?(心理小测试)
下一篇:葡萄籽是个宝(科学前沿)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6040839号-8  XML地图  模板巴巴
行业动态 | 生活保健 | 中医中药 | 美容天地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