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人们用手机看视频、刷微信;咖啡厅、快餐店里,人们用手机玩游戏、查股市信息。“智能手机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我们生活中使用手机的一些“习惯性”行为,很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随意“蹭网”
“有WiFi吗?”“WiFi密码是多少?”现在大家出门在外都会习惯性向一些商家提出这样的问题。据WiFi联盟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WiFi需求量最大的市场。WiFi在我国的渗透率达到21.8%。
目前,常见免费WiFi分为运营商所建WiFi和商家自建WiFi。运营商所建WiFi采用了多种安全措施,并且有24小时监控,安全级别较高。自建WiFi又可以分为大型单位建设的大规模WiFi和一些商业场所利用有线网络搭建的小型WiFi。其中很多小型WiFi没有专门进行安全设置,安全级别较低,容易受到攻击。甚至还有一些黑客用自己的电脑或手机搭建一个“热点”,仿冒免费WiFi的名称,用户一旦连接上,就可能被引向一些恶意非法网址或者钓鱼网站,或者直接被窃取各种信息。
因此,在外面上网时,我们切勿贪图免费和便捷,选择来路不明,尤其是不需要密码的WiFi,而是要尽量使用有验证机制的WiFi服务。最好找工作人员确认后连接使用。特别是要用到在线支付时,最好切换至3G、4G网络比较安全。
此外,尽量不要将WiFi设置成自动连接,对于使用过的WiFi信号也要及时删除,以避免不知不觉中手机或电脑自动连上黑客伪造的“同名同姓”的WiFi热点。
随意浏览陌生站点或下载App应用
使用手机上网时,除了浏览网页,我们更多的是使用各种App应用软件。智能手机应用App最大的特点,就是相对开放的应用环境。应用软件由不同的开发者自行开发,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政策来约束,因此会产生诸多安全问题。比如后台运行、自动联网、资费消耗、恶意传播、远程控制、隐私窃取、恶意扣费等恶意行为。
因此,下载App一定要通过正规的软件商店,不要随意下载网页或论坛中的软件。在安装和打开应用程序时也要注意设置好相关的权限,以保护手机的安全。
“见码就扫”
如今,扫二维码已经成为很多手机用户的“好习惯”。的确,“扫一扫”就可以直接访问想要去的网站,比起打开浏览器再输入复杂的网址要方便快捷得多,但是不要忘记二维码也存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漏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二维码传播手机病毒和不良信息,甚至是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严重威胁用户的财产安全。
因此,我们不要见码就扫,特别是千万不要扫一些不正规网站上提供的二维码,在扫码前一定要鉴别来源是否权威。此外,我们应该在手机中安装相应的防护程序,一旦出现有害信息,可以得到及时提醒。, 百拇医药(晓野)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2-9567/2015/19/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