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藤的功效与作用
羊角藤出自(《广西药植名录》)
羊角藤异名
白面麻、红头根、山八角(《广西药植名录》),穿骨虫、放筋藤、牛的藤(《福建中草药》)。
羊角藤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羊角藤的根或根皮。
羊角藤植物形态
羊角藤,蔓状或攀援灌木。枝细长,节间长。叶对生,有柄,矩圆状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4~12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狭,上面秃净或稍粗糙,下面秃净或被柔毛;托叶膜质,鞘状,长2~5毫米。头状花序4~8个合成顶生、无梗、伞形花丛;每一头状花序有花6~12朵,花序柄长13~26毫米;花白色,无柄;萼片短,截形;花冠高脚碟状,长不及5毫米,4裂;雄蕊4,花丝短;花柱细,具有2柱头。复生球状浆果,直径10~15毫米。花期5~7月。生于山野林缘小树丛中。分布福建、广东、云南等地。
羊角藤采集
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羊角藤化学成分
根及茎中含以下葸醌:2-羟基蒽醌、茜素、茜素-1-甲醚、茜黄、茜黄-1-甲醚、紫黄茜素、茜素-2-甲醚、1-羟基-2-甲基蒽醌、2-甲基蒽醌及1-甲氧基-2-甲基蒽醌。根还含茜草色素、光泽汀以及茜黄与茜黄-1-甲醚的甙。茎和叶还台豆甾醇, -谷甾醇及熊果酸。
羊角藤性味
《福建中草药》:"根:辛微甘,温。"
羊角藤功用主治
祛风湿。治关节肿痛,肾虚腰痛。
《广西药植名录》:"根:祛风湿,消肿,去毒。"
《福建中草药》:"根皮:祛风湿,暖肾气。"
羊角藤的主要功效和作用包括:
补肾壮阳:羊角藤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天然的壮阳药材,可以帮助增强男性性功能,改善阳痿、早泄等性健康问题。
益肾强骨:羊角藤被用于滋补肾气、强健骨骼,对于骨质疏松和关节疼痛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改善免疫力:羊角藤中含有一些生物活性成分,可能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抵抗力。
调经活血:在中医中,羊角藤也被用于调经活血,对于一些女性月经不调和痛经情况有一定的帮助。
抗炎止痛:羊角藤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止痛作用,可以用于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
羊角藤用法与用量
内服:水酒煎,1~2两。
羊角藤选方
治肾虚腰痛:羊角藤干根皮五钱至一两,酌加猪骨。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治关节风湿痛:羊角藤干根一至二两。酒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
楤木
楤木别名鸟不宿,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楤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对醋酸及角叉菜所致的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抗炎的功效与作用。
竹叶椒根
定的药用价值。以下是竹叶椒根的性味、归经以及主要功效和作用:性味:辛、温。归经:入脾、胃、肝、肾经
羊角藤
羊角藤(学名: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常被称为淫羊藿,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以下是羊角藤的性味、功效以及应用方面的信息:性味:辛、苦,温。归经:入肾、肝经
路路通
枫香(《本草经集注》),又名:聂聂(《尔雅》),枫木(《说文》),枫树(《尔雅》郭虞注),香枫,枫宸(《纲目》),枫仔树(《植物名汇》),三角枫,三角尖(《岭南采药录》),鸡枫树、鸡爪枫、大叶枫、槟树、槟臭。落叶乔木,高20~40米;树皮幼时灰白,平滑。老时褐色、粗糙。叶互生;叶柄长3~7厘米;托叶线形,早落;叶片心形,常3裂,幼时及萌发枝上的叶多为掌状5裂,长6~12厘米,宽8~15厘米,裂片卵状三角形或卵形,先端长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有细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无花被;雄花淡黄绿色,成总状花序,有锈色细长毛,雄蕊多数,密生成球形;雌花成圆球形的头状花序,被毛,有少数退化雄蕊,子房半下位,多数愈合;四周有许多钻形小苞片围绕,2室,花柱2,柱头弯曲。复果圆球形,下垂,直径2.5~3厘米,表面有刺,蒴果多数,密集复果之内,长椭圆形,成熟时顶孔开裂。种子多数,细小,扁平,棱上有时略有翅。花期3~4月。果期9~10月。生于湿润及土壤肥沃的地方。分布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青海、西藏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