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香的功效与作用
降香LignumDalbergiaeOdoriferae
(英)Rosewood
降香的别名
降真香、紫降香、花梨母。
降香的来源
为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odoriferaT.Chen树干和根的心材。
降香的植物形态
降香乔木。幼嫩部分、花序及子房略被短柔毛;树皮褐色,粗糙;小枝近平滑,具密集的苍白色皮孔。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13,近革质,卵形或椭圆形,基部小叶较小,阔卵形,侧脉和网脉于两面略凸起。圆锥花序腋生;萼钟状,5裂,上部2裂齿短阔;花冠蝶形,淡黄色或乳白色,各瓣近等长,均具爪;雄蕊9枚,1组;子房狭椭圆形,具长约2.5mm的柄。荚果舌状长椭圆形,长4.5~8cm,宽1.5~1.8cm,柄长5~10mm。种子常1枚,稀2枚。花期4~6月。
生于中海拔地区的山坡疏林中、林边或村旁。产于海南。
降香的采制
全年采收,除去边材,阴干。
降香的性状
心材呈长条形或不规则碎块。表面紫红色或褐色,有致密的纹理,纵断面不整齐。质硬,有油性。气香,味微苦。
降香的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有 -没药烯、反式- -金合欢烯、反式-苦橙油醇等。
降香的性味
性温,味辛。
降香的功能主治
行气活血,止痛,止血。用于脘腹疼痛、肝郁胁痛、胸痹刺痛、跌扑损伤、外伤出血。
降香的附注
心材呈长条形或不规则碎块。表面紫红色或褐色,有致密的纹理,纵断面不整齐。质硬,有油性。气香,味微苦。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
柞树皮
蒙栎,又名:柞树、橡碗、小叶槲树、青刚标。落叶乔木,高达30米。树皮暗灰色,纵深裂;幼枝平滑具棱,紫褐色。单叶互生,多集生于小枝顶端;叶片倒卵形至长椭圆状倒卵形,长7~17厘米,宽4~10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耳形,边缘具披状钝牙齿,通常8~9对,幼时叶脉有毛,老时变无毛,侧脉7~11对;叶柄长2~5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下垂,生于新枝叶腋,雄花花被6~7裂,雄蕊通常8;雌花花被6浅裂。壳斗环形,包围坚果1/3~1/2,直径1.5~2厘米,高0.8~1.5厘米,壁厚;苞片小,三角形。坚果卵形至长卵形,直径1.3~1.8厘米,长2~2.3厘米,无毛。花期5、6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坡向阳干燥处的疏林中。分布山东、河北、山西、内蒙古和东北等地区。
柞木叶
柞木 常绿灌木或小乔大,高2-10m。枝干常疏生长刺,尤以小枝为多。叶革质,互生,具柄,长3-10mm;叶片广卵形、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8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两面无毛,边缘有锯齿
降香
降香乔木。幼嫩部分、花序及子房略被短柔毛;树皮褐色,粗糙;小枝近平滑,具密集的苍白色皮孔。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13,近革质,卵形或椭圆形,基部小叶较小,阔卵形,侧脉和网脉于两面略凸起。圆锥花序腋生;萼钟状,5裂,上部2裂齿短阔;花冠蝶形,淡黄色或乳白色,各瓣近等长,均具爪;雄蕊9枚,1组;子房狭椭圆形,具长约2.5mm的柄。荚果舌状长椭圆形,长4.5~8cm,宽1.5~1.8cm,柄长5~10mm。种子常1枚,稀2枚。花期4~6月。
沉香
①沉香常绿乔木,高达30米。幼枝被绢状毛。叶互生,稍带革质,椭圆披针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5.5~9厘米,先端渐尖,全缘,下面叶脉有时被亚绢状毛;具短柄,长约3毫米。伞形花序;无梗,或有短的总花梗,被绢状毛;花白色,与小花梗等长或较短;花被钟形,5裂,裂片卵形,长0.7~1厘米,喉部密被白色绒毛的鳞片10枚,外被绢状毛,内密被长柔毛,花冠管与花被裂片略等长;雄蕊10,着生于花被管上,其中有5枚较长;子房上位,长卵形,密被柔毛,2室,花柱极短,柱头大,扁球形。蒴果倒卵形,木质,扁压状,长4.6~5.2厘米,密被灰白色绒毛,基部有略为木质的宿存花被。种子通常1枚,卵圆形,基部具有角状附属物,长约为种子的2倍。花期3~4月。果期5~6月。野生或栽培于热带地区。我国台湾、广东、广西有栽培;国外分布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