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5-01-0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数据共享 > 期刊杂志 >

早产儿护理现状及进展研究

  【摘要】 早产儿指的是胎龄在37周以下、体重在2500g以下、身长不足46cm、各个器官生理功能未发育成熟的新生儿。由于早产儿的正常宫内生长发育被过早中断,出生后生活能力极低、死亡率较高。临床对早产儿科学有效的护理是保证其生长发育、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 早产儿;临床护理现状;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早产儿整体存活率明显提升,但难免会遗留一些后遗症,不利于其后续生活。早产儿的护理要以减少刺激、减少能耗、保证生长发育需要为原则[1-2]。本文就早产儿的临床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详细论述。

 1.早产儿体温护理

 早产新生儿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其皮下脂肪相对较少,同时体表面积较大,身体散热较快,在新陈代谢低下的情况下极易产热不足,导致体温过低。以往国内儿科研究者认为早产儿应放于暖箱内,但现在研究者考虑到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汗腺也不完善,不宜温度过高,因此对于体重在2000g以下或经抢救复苏的早产儿在一般情况不稳定、体温不升者才放入暖箱[3]。温度偏低或偏高都会增加机体新陈代谢和耗氧量,低温下容易发生代谢酸中毒和低血糖症,后者则容易发生不显性失水量上升,所以说温度不适宜也会增加早产儿死亡率。随着现代医学条件的提升,临床对于不同体重的早产儿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4]。

 1.1 暖箱温度控制保证皮肤温度为36℃~37℃、肛温为37℃左右,24h温差要保证在1℃以下[5]。目前,临床儿科保温箱温度根据早产儿体重大小进行适当调节,体重在2000g以上者保暖箱温度控制在30℃,体重在1500~2000g者保暖箱温度控制在30~32℃,体重在1000~1500g者保暖箱温度控制在32~34℃,体重在1000g以下者保暖箱温度控制在34~36℃[6]。同时根据体重和日龄合理调整保暖箱温度,间隔2h监测1次体温,必要时24h持续监测体温[7]。严越秀、乔萍等研究报道28例低体重早产儿观察资料表明早产儿应在4~12h将体温升至正常。护理人员对早产儿进行擦浴、喂奶、换尿片等护理操作都应该在保暖箱内完成,尽量减少检查各移动操作,以避免温度环境的变化造成不良影响[8]。

 1.2 保暖箱湿度控制 保暖箱湿度应控制在55%~65%。研究总结32例早产儿护理资料发现保暖箱湿度多数维持在70%~75%,高于足月产儿[9]。还有研究报道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变与暖箱湿度有密切关系,而肺透明膜病变时早产儿死亡前的一种重要并发症。加之早产儿缺水耐受性很差,其不显性失水是足月产儿的3倍[10]。所以说,在严格控制保暖箱温度的同时,不可忽视箱内湿度调节。

 2.环境护理

 早产儿是从温暖羊水和柔软胎盘中娩出,当其被放于保暖箱内,四肢暴露在空气中,会缺乏舒适感和安全感。国内有儿科工作者研究发现使用柔软绒布包裹早产儿,并使其双手、双腿呈全卷曲体态靠近身体中线,同时在底层放置水垫床,营造一个类似母亲子宫的氛围,能增加早产儿的安全感,有利于早产儿后续生长发育[11]。此外,后续还有研究发现这种类似母亲子宫的氛围能使早产儿保持一定的肢体活动和正常的生理,早产儿手、头还能互动,能吸吮手指,刺激兴奋口腔迷走神经,改变其胃肠激素水平,其中胃泌素水平增加有利于改善胃动力、增加胃肠蠕动能力,而生长抑素降低有利于排空肠内容物,这些均有利于早产儿生长[12]。早产儿吸吮能力增强,喂养次数、排便次数都会增加,能有效减少肠肝循环,降低胆红素吸收,有利于降低早产儿血清胆红素脑病发生率。还有研究报道早产儿在类似于母亲子宫的氛围中期体重、体温波动以及硬肿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产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百拇医药(董翠英) 第 1 2 页 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异常分娩 > 早产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2095-7432/2014/04/409.htm
上一篇:产后出血临床治疗进展(综述)
下一篇:早产儿护理现状及进展研究(综述)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6040839号-8  XML地图  模板巴巴
行业动态 | 生活保健 | 中医中药 | 美容天地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