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探讨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45例)和机械治疗组(45例)。药物治疗组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方法,机械治疗组采用机械取栓方法。根据Barthel评分标准判定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采取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TIMI)来判定血管再通率。结果 药物溶栓治疗有效率为95.6%,血管再通率为73.3%;机械溶栓治疗有效率为97.8%,血管再通率为100.0%。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相当,但各有其局限性,应根据个体差异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最大程度减轻患者致残率(致死率)。
【关键词】 药物溶栓;机械方法;急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A
急性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属于神经内科中危急病症,发病率高,是目前第一致残病因[1]。超早期溶栓治疗意义重大,主要包括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等。近年来,机械方法开通血管取栓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受到专家和学者一致推崇。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方法临床效果,本文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为63.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相干诊断和治疗标准[2]。药物治疗组男32例,女13例,机械治疗组男24例,女2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病情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a)初次患病者,且发病时间, 百拇医药
机械治疗组采用机械取栓方法,具体操作为:局部麻醉后应用最新Sedingger技术,对患者右侧动脉进行穿刺,置入6F动脉鞘,导入3000U,后将6F Guiding经导丝头端送到患者病变位置血管中,进而清晰显示患者动脉狭窄位置和程度;将取栓仪器送到血栓位置,作相关处理后撤出支架、造影以及Rebar,并检查取出血栓;抽取30-50ml Guiding内血液,避免脱出血栓倒流回患者脑部动脉中。造影出图后,将动脉鞘拔出,并作止血和包扎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到SPSS18.0统计软件中,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结果详见表1。
, 百拇医药
2.2 血管再通率比较 药物治疗组45例患者中有33例患者达到TIMIⅠ、Ⅱ级,机械治疗组所有患者均达到TIMIⅠ、Ⅱ级,即说明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3.3%和1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百拇医药
本文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机械治疗组总有效为97.8%,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4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3.3%,而机械治疗组为1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http://www.100md.com(郑学林)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4-8650/2014/1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