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见附件(254KB,3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放射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与血象变化的关系,为研究辐射损伤机制提供线索。 [方法]在对唐山市放射线工作人员全面体检的基础上,选择从事放射线工作且工龄>1年的染色体异常者(凡出现环状染色体、双着丝粒染色体、无着丝粒断片和微小体,且细胞畸变率≥0.5%者均视为染色体异常)240名作为异常组;参加体检人员中所有未出现染色体异常的放射线工作者937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的血象检测结果。血象[白细胞(WBC)、单核细胞(WSC)、红细胞(RBC)、血小板(Pt)和血红蛋白(Hb)]检查采用常规法(以健康成人正常值为依据,确定研究对象的血象是否异常,计算异常率),染色体分析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采用SAS8.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异常组WBC均值(5.525×109/L)低于对照组(6.059×109/L),而WSC均值(0.367×109/L)高于对照组(0.340×109/L),均P 1年的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判断:凡出现环状染色体、双着丝粒染色体、无着丝粒断片和微小体,且细胞畸变率≥0.5%者均视为染色体异常)的人员240名为异常组。上述体检人员中所有未出现染色体异常的射线工作人员937名为对照组。
1.2.2 血象检查 采用常规法。采静脉血2 ml,加稀释液后一分为二,通过血球记数仪,一份直接测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t),另一份加溶血素后测白细胞(WBC)、单核细胞(WSC)和血红蛋白(Hb)。以健康成人正常值为依据,确定研究对象的血象是否异常。
1.2.3 染色体分析 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取静脉血0.5 ml,加入含20%小牛血清的RMPI1640培养基(37 ℃)培养54 h,收获前4~6 h加入秋水仙素。常规制片。选择分散良好、形态清晰的200个中期分裂相淋巴细胞,油镜下观察其染色体畸变情况。染色体畸变类型包括环状染色体、双着丝粒染色体、无着丝粒断片和微小体等。所观察细胞内中期分裂相中出现≥1条染色体异常均记作1个畸变细胞,计算细胞畸变率。异常组240人中,无着丝粒断片和微小体≥0.5%的共145人(60.42%),双着丝粒染色体或环状染色体≥0.5%的共81人(33.75%),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为14人(5.83%)。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6-3617/2007/03/19.htm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