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5-01-0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数据共享 > 期刊杂志 >

米氮平治疗儿童抑郁对照研究(论著)

当前位置: 首页 期刊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08年第4期 编号:11734761 米氮平治疗儿童抑郁对照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5日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08年第4期 米氮平治疗儿童抑郁对照研究
  摘 要]目的 探讨米氮平治疗儿童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52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年龄, 百拇医药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我院2006年4月~2007年4月在我院就诊于开放病房或心理咨询门诊的抑郁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包括单次发作或反复发作抑郁症,所有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前,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分,排除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活性质所致精神障碍等,排除有严重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者;有严重药物过敏患者;存在重要脏器功能损害者;正在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着,性别不限,年龄0.05)。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入组者于治疗前均进行清洗。米氮平初始剂量15mg/d,治疗量加至30mg/d,晚顿服Qn。帕罗西汀起始量10mg/d,治疗量加至30mg/d,清晨顿服Qd。两药疗程均为6周以上,根据病性及副反应适当调整剂量,睡眠不好者可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

 采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和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末各评定1次,按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减分率75%为痊愈。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进行有关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验,包括血、尿生化常规及心电图,并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并结合患者和监护的评定药物安全性。

 1.3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在SPSS10.0统计软件包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和X2检查等。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药物剂量:米氨平治疗剂量15~30mg/d,平均(22.3±6.9)mg/d;帕罗西汀组治疗量10~20mg/d,平均(15.4±4.6)mg/d。

 显疗时间:米氨平组4~10d,平均(6.7±3.1)d;帕罗西汀组6~12d,平均(8.4±2.2)d;二组显效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米氨平比帕罗西汀显效快。

 临床疗效:米氨平痊愈12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2例,无效4例,有效率84.6%,帕罗西汀组分别为11、9、1、5有效率80.8%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两组HAMD评分(X±S)表1

 从表2可以看出,米氨平组瞌睡明显,较帕罗西汀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帕罗西汀组口干、失眠、兴奋激越等副作用较米氨平组明显(P﹤0.05),其它副作用二者无明显差异。
, 百拇医药
 3 讨论

 米氨平抗抑郁机制在于能阻断突触前膜NE神经元末梢的肾上腺a2自受体和突触前5 — HT神经元末梢有抑制作用的a2异受体,从而升高突触间隙的NE和5 — HT浓度,它有别于既往的三环类或特异性5 — HT再摄取抑制剂〔[2]〕,国外研究证实米氨平能改善各类抑郁症状,疗效约为70%~80%〔[2。.3]。本研究显示米氨平治疗儿童抑郁症显效率84.6%,略高于国外报道,可能与本研究为开放性研究有关。

 本研究还显示:米氨平起效快,在治疗第一周后,米氨平组表现出明显的疗效,这与文献报道一致〔[4]〕。患者用药起效快,在临床上将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其服药依从性,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直接影响着这些患者的预后,减少复发和死亡率。

 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来看,两组间的不良反应除瞌睡发生率米氨平组高于帕罗西汀组。口干、失眠、兴奋或激越,帕罗西汀组高于米氨平组,其他不良反应如呕吐或恶心,眩晕或头昏、体重增加、头痛、疲乏、便秘等两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说明米氨平在治疗儿童抑郁症方面是安全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这与国外的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虽然嗜睡发生率高,说明米氮平有一定的镇静作用,有利于改善睡眠,说明米氮平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
, 百拇医药
 总之,米氮平在治疗儿童抑郁症疗效好,起效快,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是比较理想的儿童精神科抗抑郁药,特别是对药物使用比较敏感的儿童抑郁症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可供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 Bremner JD. A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Org 3770,amitriptyline,and placebo in major depression. J Clin Psychiatry,1995,56: 519~525

 [2] Anttila SA,Leinonen EV. A review of the pharmacological and clinical profile of mirtazapine. CNS Drug Rrug Reviewl,2001,7:249~264

 [3] Benkert O,Muller M,Szegedi A. An overview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mietazapine. Hum Psychopharmaco,2002,17(suppl 1) :23~26

 [4] Otto Benkert,Armin Szegedi. Mirtazapine compared with paroxetine in major depression[J].J Clin Psychiaty,2000,61 :645~663, 百拇医药(刘林虎)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4-7484/2008/04/37.htm
上一篇: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无力20例报告
下一篇:颌面部皮肤缺损的整复治疗(论著)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6040839号-8  XML地图  模板巴巴
行业动态 | 生活保健 | 中医中药 | 美容天地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