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5-01-0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数据共享 > 期刊杂志 >

挹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45例临床观察(论著)

当前位置: 首页 期刊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08年第3期 编号:11735080 挹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45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08年第3期 挹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45例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 探讨“挹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挹神汤”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顽固性失眠45例。结果 治愈21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91.11%;无效4例,占8.89%。结论 “挹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45例疗效肯定。

 关键词:失眠 顽固性 挹神汤 辨证论治 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8)3-0100-02

 失眠[1],中医谓之“不寐”,即不能入睡,或睡眠间断、多梦、早醒,甚至通宵不寐。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理论来认识人体“入夜则寐,入昼则寤。”的睡眠与觉醒现象,是人体适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即昼夜节律)的一种自我调整的生理功能表现。“挹神汤” [2],(焦树德教授经验方)具有养阴柔肝,潜阳安神的功效,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疗效肯定。现将我们2004~2007间运用内服“挹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失眠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男21例,女24例;年龄18~66岁,病程为10天~3年。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有关失眠症的诊断标准,结合国际通用的SPIEGEL睡眠量表规定的6项内容(即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夜醒次数,睡眠深度,做梦情况,醒后感觉)为标准做出诊断。中医辨证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的诊断为标准。

 1.3 纳入标准

 同时符合以下4个条件:(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难以入睡,易醒,睡眠不深,早醒,或醒后不易再人睡,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2)睡眠潜伏期>30分钟;每周出现3次以上;(3)年龄18~66岁;(4)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躯体疾病或各种精神疾患导致的继发性的失眠;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失代偿肺功能不全或合并其他各系统严重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等;酗酒或精神药物滥用和依赖所致失眠者。

 2 方法

 2.1 挹神汤方药

 生石决明(先煎)20g~45g,生龙牡(先煎)各15g~30g,生地黄12g~18g,白芍药10g ~15g,炒黄芩10g,茯苓(神)15g,香附10g,远志9g~12g,炒枣仁12g~20g,白蒺藜9g~12g,合欢花6g,夜交藤15g。

 2.2 随证加减

 心火旺,多梦者,可加黄连6g,竹叶3g,莲子心3g,远志10g;肝火旺,口苦口渴,舌红,目赤,多怒,大便干结者,可用龙胆草6g,芦荟12g,青黛6g,木通5g;心血不足,心悸不宁者,可加麦冬10g,丹参12g~15g,柏子仁10g;肝血虚者,可加当归6g~9g,阿胶6g~9g(烊化);心肾不交者,可加交泰丸6g,磁朱丸6g;心肝血虚,神魂不宁者,可加生赭石15g~25g,炒枣仁30g,白芍15g;心脾两虚,消化不良,四肢倦怠者,可加炒白术10g,芡实12g,龙眼肉10g,茯苓改为30g;肝肾阴虚,梦遗失精者,可加山萸肉6g -9g,天门冬10g,玄参15g,金樱子10g。

 2.3 中药内服30天后,进行疗效评定和SPIEGEL睡眠量表检测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进行疗效评价。临床痊愈:睡眠正常,睡眠时间6小时以上,伴随症状消失;有效:总睡眠时间延长2小时以上,但不足5小时,伴随症状改善;无效:睡眠如服药前,或睡眠时间不足2小时,症状无改善。

 所有患者治疗1个月后采用SPIEGEL睡眠量表[3]评定,见表1。评估标准:SPIEGEL睡眠量表评分>12分为无睡眠障碍。

 3.2 疗效

 治愈21例,占46.67%;有效20例,占44.44%;无效4例,占8.89%。

 4 讨论

 中医治疗失眠的原则是根据“证”来决定的。由于注重“整体调理、辨证施治”,不仅解决失眠问题,更可改善身体其它状况。祖国医学认为:肝藏魂,主疏泄;心主神明;脾藏意,主思;肺藏魄;肾藏志。它们共同管理人体对情志的调节,外界环境,精神因素的刺激,对五脏影响最大。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挠、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均为常见证型。并有相应的治疗方案。但肝肾阴虚,肝阳亢旺为其主要病机,挹神汤具有养阴柔肝,潜阳安神的功效,治疗失眠,标本兼治,收效颇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4~160.

 [2]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5~29.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 http://www.100md.com(柳 文)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4-7484/2008/03/68.htm
上一篇: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及介入性输卵管再通属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川芎嗪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观察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6040839号-8  XML地图  模板巴巴
行业动态 | 生活保健 | 中医中药 | 美容天地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