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4-12-21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生活保健 > 疾病专题 > 心脑循环 > 心脑血管意外(中风) >

替格瑞洛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配合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56例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住院的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78例(替格瑞洛配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78例(氯吡格雷配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血脂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比、血脂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 百拇医药
 氯吡格雷是一种噻吩并吡啶类的 P2Y12 抑制剂[4],是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聚集的预防用药,但经氯吡格雷治疗后的患者仍有缺血事件发生,形成 "氯吡格雷抵抗"的现象[5],从而影响了氯吡格雷临床使用的效果。相比辛伐他汀配合替格瑞洛治疗,12个月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复合终点事件风险达16%[6]。

 本研究采用替格瑞洛配合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观察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我院住院的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成组78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37~72岁,平均(49.57±12.21)岁;对照组78例,男46例,女32例,年龄39~71岁,平均(48.92±11.63)岁,两组性别、年龄相似性检验(P>0.05)。

 1.2入选标准 所有入选者经头颅CT、MRI检查,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 http://www.100md.com
 1.3排除标准 ①既往有脑部器质性疾病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者;②其他血管闭塞性疾病,严重创伤或有重大手术史;③有严重的肝肾或心功能衰竭;④严重胃肠疾病或者有胃肠手术史;⑤对他汀类药物、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过敏者。

 受试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70 mmol/L,总胆固醇(TC)>5.72 mmol/L。

 1.4方法

 1.4.1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初始负荷量180 mg,此后90 mg/次,2次/d,加用辛伐他汀40 mg/d; 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600 mg后,以75 mg/d维持,加用辛伐他汀40 mg/d,疗程1个月。

 1.4.2观察指标
, http://www.100md.com
 1.4.2.1外周血指标 用药前与后1w后采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监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酷(TG)、总胆固醇(TC)、血小板聚集率。

 1.4.2.2影像学指标 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纵切扫描颈动脉,检测颈动脉分叉部或壶腹部、距颈动脉分叉部1 cm内的颈总动脉主干段、距颈内动脉起始处或窦部末端1 cm处的颈内动脉段。两侧共6点值,然后取平均值二维观察血管走向、管壁厚度、有无斑块等情况,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 );②颈动脉斑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测量患者双侧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部(BIF ),颈内动脉(ICA)起始部,每个斑块的3条直径,选择数值最大的两条径线作为长、宽相乘计算斑块面积,若同时有数块斑块,取其平均值。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计算,方差分析用(x±s)表示,自身、配对t检验,α=0.01。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颈动脉I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比较,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颈动脉I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改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见表1。

 2.2血脂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TC、TG、HDL-C、LDL-C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的比较,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TC、TG、HDL-C、LDL-C与血小板聚集率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好,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血栓形成从而发生脑梗死。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环节,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被激活,吸附在破溃部位形成血栓,导致脑缺血,大脑的血供中断,葡萄糖/能量代谢障碍引发瀑布级联反应以及缺血再灌注后的病理变化,脑组织损伤出现[7]。缺血性脑卒中的降脂、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当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目前抗脂药物主要是他汀类药物[8], 他汀类药物是近十几年开发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有效降低LDL-C,而升高HDL-C的水平,有助于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http://www.100md.com(崔文艳) 第 1 2 页 下一页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6-1959B/2016/30/67.htm
上一篇:老年冠心病抑郁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心血管危险因子临床对比探析
下一篇:替格瑞洛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论著)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6040839号-8  XML地图  模板巴巴
行业动态 | 生活保健 | 中医中药 | 美容天地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