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第十批国采产生拟中选结果,此次集采有62种药品采购成功,覆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精神疾病等领域。
在中国药科大学医药价格研究中心主任路云看来,第十批集采创造了集采之最,62个品种、263个品规,大品种创新高,超过10亿的大品种有20个,涉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有十几个,占到20%。
路云解释,此次集采规则进行了升级调整, 一是从临床端看,更加优化临床的使用。本次集采将基药规格纳入考虑范围。非基药规格的使用量可以折算到基药规格,基药规格的使用量不折算到非基药规格。这一措施衔接了卫生颁布的基本药物目录,方便了临床使用的规范性,也是三医协同的进一步体现。二是充分保障供应。本次集采除了延续之前的一主一备一主双备之外,对于基药规格还设置了替补机制,对于基药规格的供应扩大到所有中选企业。如果所有中选企业都没有基药规格,那么这部分的采购量完全放开,确保基药规格的临床供应。三对患者进一步提升用药的便捷度和体验感。比如集采中选产品从公立医院,逐渐向零售药店、民营医疗机构、村卫生室延伸,方便广大基层老百姓用药。
12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
回想集采政策刚推出之际,无论是医生、企业还是患者,都曾存在一定的困惑和不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现在都表现出极大的欢迎和支持。医院从最初被动使用集采药物,到现在主动选用,无论是在心态还是行为上,都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分享,集采药物的覆盖范围以及耗材领域,聚焦于临床使用,已从最初的几十种、几百种扩展到现在的1000多种。
路云分析,集采推进了医药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重塑了我国医药行业的生态,也改变了医药行业的发展思路。集采提供了公平竞争、阳光竞争的平台,让好产品通过集采能够迅速打开市场,腾出的费用空间可以用于支持创新,这样更多的企业会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规模化生产,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生产和管理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