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4-12-1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针灸按摩 >

医院感染

院内感染发展历史

院内感染伴随着医院的产生而产生,对它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在医院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病人和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形成了一些疾病的特殊传播途径,比如通过污染的医疗器械、针刺、输血甚至医务人员的手等,造成院内感染。

以前医务人员是没有院中感染的概念,那时候医院作为一些在现在看来箱单简单的外科手术,比如截肢,都有很高风险,死亡率达60%。而生产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产褥热司空见惯,直到维也纳的一位产科医生摸索出一套生产的卫生消毒管理措施,才大大减少了产褥热的发生,被后人公认为院内感染控制方面的先驱。同时代的英国外科医生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消毒、灭菌手段,在他所做的1000多例卵巢切除手术中,死亡率降低到4%。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

之后,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得院内感染大幅度降低了,然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也可能引起局部菌群失调,加上病原体的不断变异发展,给院内感染管理又提出了新的课题。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条件实施以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各种复杂的外科手术或检查,比如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器官移植、化学治疗等。有些手段引起人体免疫力下降,使得一些本来不应该致病的微生物称为院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前,人们对院内感染的了解逐步深入,消毒盒隔离的概念不仅为医院工作者,而且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所知道,院内感染已经称为医学界的重要领域。

(1)根据病原体的种类进行分类可将院内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有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爱柯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2)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 外源性感染, 是指由环境或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交叉感染,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环境感染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等。 =常见的医院感染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尿路感染: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 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伤口感染: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是细菌培养。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不仅在健康人中可以传染,在病人中更易传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消化道传染。病人排出带有病毒的粪便,未经消毒处理,污染了水源或食物,人们误食了未煮沸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而被传染,即粪口传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中,传染性血液可透过皮肤粘膜的微小损害而感染,还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通过输注血液制品,密切性接触而传染。
上一篇:窄谱抗生素
下一篇:治疗扁桃体炎的药品列表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6040839号-8  XML地图  模板巴巴
行业动态 | 生活保健 | 中医中药 | 美容天地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