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校医院,广东广州510090)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中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用温针火针和骨肽穴注射以及中药内服相结合治疗,对照组42例用温针治疗。结果:治疗组优16例,良24例,优良率88.89%,对照组由优10例,良20例,优良率71.43%,两组优良率比较P,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87例患者均符合《实用骨科学》[1]中膝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膑骨下疼痛,关节反复肿胀,膑骨深面及膝关节周围压痛,股四头肌萎缩,膝关节肿大甚至畸型,关节活动轻度或中度受限,膝关节线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关节面边缘骨质增生,胫骨髁间嵴和膑骨下缘尤其明显,或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间隙狭窄。治疗组男17例,女28例,平均年龄53.5岁,病程平均7.4年,对照组男15例,女27例,平均年龄53.8岁,病程平均7.5年,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①关节畸形严重,重度肿胀;②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③对骨肽注射液过敏者;④治疗未满1疗程或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者;⑤合并心、脑、肾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⑥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内骨折及半月板损伤所致膝关节畸型或创伤性关节炎,发育不良所致膝关节畸型等。
, 百拇医药
1.3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火针温针及骨肽穴注的综合针灸疗法与中药内服相结合,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d,连续治疗3疗程后观察疗效。①先用蚌埠市宏业生化制药厂生产的骨肽注射液4mL作穴位注射。方法:取患者舒适体位,局部消毒所选穴位,右手持注射器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得气后,回抽无血,便将药液注入选穴;选穴:内外膝眼与委中(或委阳)合阳两组交替。②温针治疗:局部取穴为主,内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梁丘、血海。常规消毒所选穴位,针刺得气后在针身缠上半3cm的艾条并点燃之,燃尽后出针。③火针治疗:以痛为输,每次选一个痛点,常规消毒穴位,薄涂一层万花油,左手持酒精灯,右手贺氏小号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迅速刺入皮下0.1~0.2cm,每穴点6~8下,再薄涂一层万花油。④中药治疗以温补肝肾,健脾调胃,舒筋活血,扶正祛邪为要旨,基础方:金匮肾气汤,脾虚湿重加茯苓20g、陈皮10g、苡仁30g、炙甘草10g;
血瘀加桃仁10g、红花10g,痰瘀重加血竭6g、川芎10g、白芥子10g,1剂/d。
, http://www.100md.com
2结果
2.1疗效标准
参照GoidbergVM及LegnesneMG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评估指数评分表进行评分[2],然后根据治疗前后积分差评定疗效:以治疗前后总分差>50分为优,30~49分为良,10~29分为可,, 百拇医药
对疗效优良患者随访半年,其中治疗组39例,4例复发,复发率10.25%,对照组30例,12例复发,复发率4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3],肾虚贯穿于本病过程的始终,治当以扶正祛邪为宗旨,温补肝肾,健脾调胃,舒筋活血。温针有温化痰瘀,通经止痛之功,加之火针点刺膝关节周围痛点,相得益彰,使温经止痛效果大大增加,骨肽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有机钙,磷,无机盐微量元素,氨基酸等,具有调节骨代谢,刺激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以及调节钙磷代谢,增加骨钙沉积的作用,在膝关节腔内或其周围做穴位注射则还起到润滑作用,其止痛效果立见,火针温针骨肽穴注三管齐下治标,较之单纯温针显效更快,有效率更高;《内经》曰:“肝气衰,筋不能动,肾脏衰,形体皆极。”可见肝肾亏虚是自然的生理性衰退。有报道认为[3]:OA应为全身性疾病,而不是纯属关节疾病。内服中药对全身性症状的解除效果最佳。局部用药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松解肌肉筋膜挛缩也有重要作用,但必须以内服方药为基础,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本观察结果也证明针灸结合中药内服远期疗效优于单纯温针,且复发率低,针灸结合中药的综合治疗避免了目前中医治疗上存在的思路单一、片面强调补肾的缺陷,更进一步提高了中医疗效,是治疗膝骨关节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 百拇医药
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骨痹的范畴,由于起病隐匿,患者来诊时因患病日久,不仅阴阳俱虚,而且膝关节增生明显,失去了中医治疗的最佳时机。如何指导患者尽早综合防治很有实际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2]石印玉,徐荣善,陈友红.养血软坚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报告[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4,2(4):33-36.
[3]郭建刚,李洛宜.论骨性关节炎的发病基础和施治原则[J].新中医,2003,35(4):3-4.
(责任编辑:王尚勇), http://www.100md.com(吴红英)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673-2197/2008/1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