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4-12-05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针灸按摩 >

三个坏习惯害“肾”不浅!肾不好,有哪些表现?

核心提示:肾脏器官的健康状况,是有着参考标准的。我们不妨对照这些标准,来鉴别一下自己的身体情况。

肾脏好不好,可不是“自己说了算”。肾脏器官的健康状况,是有着参考标准的。我们不妨对照这些标准,来鉴别一下自己的身体情况。

肾不好,有哪些表现?

表现一:皮肤状态差

有些人天生皮肤就非常好,而有些人不管敷多少面膜,用多少昂贵的护肤品,他们的皮肤都不是特别好。其实皮肤状态和个人的肾脏功能息息相关,肾脏功能好的人皮肤会比较好。反之,肾脏差的人不仅会有黑圆圈,眼袋还特别大。

表现二:听力下降、异常

肾脏功能好的人,在听力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如果听力比较差了,感觉自己听力下降了,而且还有耳鸣的问题,那么就要多注意了!这是自己的肾脏敲响的“警钟”。

表现三:头发变白

有些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是一头的乌发,但是有些人还没到三十岁头发就白了很多。肾脏功能好不好和头发会有一些联系的,头发乌黑的人,肾脏功能才会比较好。

表现四:骨骼不健壮“肾”

如果肾脏出现衰败,那么身体就容易腰酸背痛,还有可能出现骨质疏松,牙齿也容易松动。

这些坏习惯,伤肾于无形!

肾脏如果出现问题,其实也有出现很多其他的并发症,所以调理好肾脏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生活中,很多不健康的行为对我们的肾脏都有伤害,大家可能还没有察觉到。

习惯一:经常熬夜应酬

熬夜应酬相信在很多年轻人群体中是非常多见的,甚至有些人认为熬夜应酬才是成功人事的一种表现。其实熬夜应酬对肾脏的伤害可不止一点点,长此下去,自己的身体就会变得很虚,抵抗力也会下降很多。

习惯二:经常憋尿

在办公室里,很多上班的白领,一开始做下去就是一天的时间,上洗手间也是想着,哎呀做完手头上这个就去上厕所,一忍再忍,一个上午就过去了。而自己依然还是那么忙绿,长期这种习惯,对肾脏有不小的伤害,膀胱的细菌会越来越多,细菌容易逆行到肾脏,容易出现炎症的。

习惯三:喜欢重口味的食物

重口味的食物很多都是很咸的,而且不少都是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烹煮起来的,会加重肾脏的负担,从而加剧高血压的病发率。

这些好习惯,可养肾护肾!

如果要让肾脏更健康,那么就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讲究一些健康的方法。

方法一:改善饮食习惯

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者习惯吃一些高热量的东西,这些对肾脏都是没有好处的,定期饮食,不要暴饮暴食,多吃点黑色的食物,比如桑葚、黑木耳、黑豆等,这些对肾脏会有保健作用的。

方法二:减少熬夜

熬夜之后大家最明显的就是出现黑眼圈,然后感觉口干舌燥的,隔天起来觉得讲话会有口臭。种种情况都说明自己体内毒素过多,如果要肾脏功能更好,减少熬夜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方法三:经常喝水

喝水对很多上班族来说也是个问题,大家忙绿起来有时候饭都没有吃,更别说喝水了。但是,身体一旦缺水,尿液的毒素就没办法排出去,长期下去容易产生肾结石。

肾脏的养护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了,长期的习惯可以破坏肾脏功能,同样的,好习惯也可以让自己的肾脏功能变得更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2011肾病日:关爱心脏的另一种途径-保护好你的肾!

2011年世界肾脏日的口号定为保护肾脏,挽救心脏!关注心脏健康,许多人都能做到,但你是否又知道,我们的肾脏健康也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心脏,关爱心脏,不应只停留在表面,另一种途径,也同样重要.从现在起学习关爱心脏的另一种途径:保护好你的肾.


推荐专家更多 陆文俊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擅长领域:肾脏的各种疾病,包括急慢性肾炎、肾病、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其他各系统疾病对肾脏的损害包括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炎等。各种尿路感染。不孕症、月经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痛经、慢性盆腔疼痛、肥胖、多毛神经感染及神经免疫性疾病

柳昔敖主任医师安庆市立医院

擅长领域: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痛风性肾病、糖尿病肾病、风湿相关性肾损害、尿路感染等有系统的诊治

宋卫国副主任医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多囊肾、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炎等。

上一篇:肾脏不好时,身体会出现3个“信号”!养肾少吃三类食物
下一篇:得了肾病,6大早期症状很明显!不同人群要分类防治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6040839号-8  XML地图  模板巴巴
行业动态 | 生活保健 | 中医中药 | 美容天地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