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4-12-05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针灸按摩 >

《仁心》第132期:张旺明:从医三十载,雕刻式手术改写患者命运

本文要点1三十年沉淀与磨练,成为广东神外领域“一把刀”2小儿不是成人缩小版,医生不能只关注手术3相信希望,雕刻式手术改写患者命运4“我是医生不是上帝,不能帮你做抉择但会尽全力”人物介绍:张旺明,主任医师、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主任。擅长脑胶质瘤、脑膜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松果体区肿瘤、髓母细胞瘤、脑干肿瘤等各种成人和儿童颅脑肿瘤显微外科切除,以及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等功能性神经疾病的手术治疗。作为中国小儿神外大夫中的佼佼者,张旺明经常被求医无门的绝望家长当成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手术我也没有办法,你去珠江医院找张旺明吧…… ”

从厦门到福州,再从南昌到广州,江西爸爸阿强已经记不清带2岁的女儿看过多少医生了。几乎每个大夫看到孩子脑袋上那颗比苹果还大一倍的肿瘤,都直摇头:“做不了手术”,“还是回去吧,带孩子吃点好的”。

终于这次有人给了他一丝希望。张旺明果然不负众望,他用精湛的技术成功切除病人的脑肿瘤,把这位父亲的朴实心愿变成了现实。

同样对这位医者感激不尽的,还有宝妈钟小爱。1岁7个月的宝宝,因患脑肿瘤被多家医院宣判“死刑”——无手术希望,活不了几年。这条脆弱的小生命在张旺明手里获得重生,术后5年至今没有复发,堪称生命奇迹!

神经外科疾病涉及人体最重要的部位——大脑,神经外科手术是超高难度的,属于外科中的王冠级别,而小儿神经外科更是皇冠上的明珠。

作为中国小儿神外大夫中的佼佼者,张旺明经常被求医无门的绝望家长当成最后一棵救命稻草。心怀仁术、谦逊和蔼、对手术精益求精,是他给人的最深印象。

三十年沉淀与磨练,成为广东神外领域“一把刀”

张旺明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对颅脑外科各种复杂、疑难病例的处理有较深造诣。近十年来专注小儿颅脑肿瘤、脑积水及脑(脊)膜膨出、狭颅症、脊柱裂、脊髓拴系综合征等先天性疾病的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三十年如一日,在国内神经外科的象牙塔内慢慢打磨自己,潜心研究。

把时针拨回到三十多年前,青年学生张旺明高考因物理发挥失常,与最心爱的工科擦肩而过,冥冥之中与医学结缘,继而报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进入大学后的张旺明,一如既往勤奋学习,对医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性格使然,心灵手巧,“要当一名外科医生”的种子在他心中悄悄发芽。因品学兼优,毕业后被分配到学校附属医院——珠江医院上班。

“我当时最想干整形美容外科,”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军人的天职,就这样,张旺明去了医院的两大重点学科之一——神经外科。今天的热门科室,三十年前是个名副其实的“冷门”。

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非常依赖高精尖的设备,当时1993年,珠江医院只有一台CT,其他很多医院连一台都没有,显微镜也同样缺乏。硬件设备跟不上,脑外科手术范围十分有限,治疗效果差,不少医生觉得越干越没意思,要求转岗。

面对现实的落差,张旺明没有抱怨,三十年如一日,在国内神经外科的象牙塔内慢慢打磨自己,潜心研究,刻苦训练,让手术技术、专业能力和心智得到最大成长。

随着科技日益进步,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各种高端设备助力颅脑手术,治疗效果越来越好,神经外科华丽转身成为行业的“香饽饽”。三十年的沉淀,张旺明成了广东神经外科领域的“一把刀”。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医院提出发展小儿神经外科,张旺明又主动挑起重任,通过10年的努力把小儿神外从无到有,带出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专业队伍。

通过10年的努力把小儿神经从无到有,张旺明带出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专业队伍。


在华南最大的眩晕专科门诊,每年1.5万个病人哭求“不要再晕了!” 188期 一年87名癫痫儿童成功停药,孩子们亲切叫他“周叔叔” 187期 高志良:让更多的患者摆脱乙肝困扰 186期 董泾青:爱留手机号的“热线医生” 185期 广州最牛的中毒救治团队 184期 吕林眼中迷人的眼底世界 183期 医院的年轻精英,“住院总”平时都干些什么? 182期 郑则广:让生命在一呼一吸间延续 181期 薛耀明:在糖尿病患者的“烂脚”下真功夫 180期 硬汉也有柔情!走近“男”丁格尔 179期
上一篇:《仁心》第133期:谭杰:专注呼吸,让病人活得有尊严
下一篇:《仁心》第131期:蔡道章:患者都是“家乡人”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6040839号-8  XML地图  模板巴巴
行业动态 | 生活保健 | 中医中药 | 美容天地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