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麻醉意外;并发症;麻醉风险;全背髓麻醉
【中图分类号】R 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042- 01
近年麻醉意外时有发生,受麻醉事故影响,不少患者对手 术产生恐惧心理.医生也开始对手术缺乏信心。对于麻醉安 全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如何降低麻醉风险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麻醉风险的主要原因
患者因素手术年龄放宽;危重及急症患者增多;患者 并存疾病多;患者及家属对麻醉要求越来越高。手术因素手术范围扩大,复杂手术多。新手术的开展日新月异,导致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多,术中内环境稳定 性的维持难度增大。
2 麻醉意外与并发症
2.1 麻醉意外 总的来说是指因麻醉造成的患者死亡和伤残。或患者对麻醉药或方法的特殊反应,或原有病理改变在常规麻醉和手术刺激下恶化,以及仪器设备故障( 电刀、气管内用激光刀、麻醉机等) 所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使患者残疾、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2.2 麻醉并发症 麻醉并发症是指由于麻醉药物或方法、麻醉处理直接引起原发病之外的损伤和不良反应,麻醉医生已尽职尽责,仍难以防范,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甚至产生不良后果,如肺部并发症、心脑血管意外、认知功能障碍等。
3各种麻醉意外和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3.1 全脊髓麻醉
3.1.1 分类 速发型:指注药10min内发生呼吸循环严重抑制伴意识消失,甚至心跳停止。迟发型:指注药后30min 或更长的时间才出现呼吸循环严重抑制,此种情况多为高平 面阻滞引起,即阻滞平面超过颈4脊神经以上,使胸段脊神经、心脏交感神经和膈神经阻滞,引起循环呼吸抑制。
3.1.2 预防熟悉椎管的有关解剖,熟练掌握各种操作的方法,动作轻巧。一旦硬膜刺破,最好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对多次接受硬膜外阻滞者,硬膜外间隙可能粘连,甚至闭锁,最好不选用硬膜外阻滞法。强调必须先注试验量( 3~5mL) ,观察5min,无脊麻症状后再分次注药。试验量应选起效快的局麻药。勿用过硬的硬膜外导管。每次注药前必须抽吸,保证无脑脊液吸出,因术中患者躁动使导管移位,也可刺破蛛网膜。麻醉效果欠佳时,应考虑改换麻醉方法,勿反复超量追加 硬膜外局麻药或大量静脉注射镇静镇痛药。操作时硬膜外腔 注气不超过5mL。脊柱手术尽量不选硬膜外麻醉。
3.1.3 处理 全脊髓麻醉最严重危险在于呼吸麻痹,若处理不及时,会导致心搏骤停和死亡。注试验量后,5min以内出现下肢发麻且不能活动,应高度怀疑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 立即平卧,给予面罩吸氧,加快输液,防治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若意识消失或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只要不发生心跳停止,一般患者在30~60min均可恢复神志和 自主呼吸,无任何中枢神经系统的后遗症。若注入局麻药量较多,在循环稳定后,可考虑从蛛网膜下腔抽出局麻药,即行 蛛网膜下腔穿刺。先抽出脑脊液5~10mL,再注入生理盐水5~ 10mL,反复操作5~10次,患者自主呼吸即可恢复。
3.2 硬膜外腔出血或血肿 硬膜外腔血管丰富,穿刺或置管 时易刺破,一旦出血,吸收迅速,引起局麻药中毒或血肿( 出血率为2%~4%,血肿率为0.001 3%~0.003%) 。
3.2.1 预防 对有凝血机制障碍或正用抗凝治疗,或脊柱有病理改变的患者,忌用椎管内麻醉。硬膜外穿刺、置管和拔管都必须轻柔,忌用质硬的硬膜外导管,拔管后必须检查导管是否完整。切忌反复无限制的穿刺,一般穿刺3次不成功,就应换人或放弃椎管内麻醉。发现硬膜外针或导管内有回血, 立即停止注药。每次注药前必须抽吸,无血回流时才能注药, 因术中导管移动也可能刺破硬膜外腔的血管。
3.2.2 处理 一旦发现有局麻药入血症状( 头晕、耳鸣、意识 消失、抽搐) ,立即停止注药,给予面罩吸氧,抽搐者静注安定 5m g,严重者静注肌肉松弛剂并行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硬膜外血肿的转归在于及早发现( 下肢不能动,无知觉) ,早做MRI确立诊断,早期行椎板减压,避免永久性截瘫。
3.3 硬膜外麻醉并发霍纳征
3.3.1 临床特点 阻滞平面向上扩散,呈斑块样分布。阻滞 程度较弱,主要是感觉和自主神经阻滞,运动神经影响很少。
3.3.2 原因 可能为局麻药注入硬膜下间隙,迅速向~侧扩 散;也可能为局麻药向上扩散,经椎间孔溢出,阻滞了一侧星状神经节所致。
3.3.3 处理 若麻醉满意。则不需特殊处理,药效消失后会 自动恢复,但必须密切监护,防止高平面阻滞引起的呼吸、循 环抑制。若镇痛不全,加辅助药要慎重,最好改全麻。
3.4 硬膜外麻醉下发生胆心反射致心搏骤停 术前肌注阿 托品及术中封闭胆三角区,并不能防止胆心反射的发生。因此麻醉选择要考虑全麻。预防开腹后的迷走一迷走反射,开 腹前静注阿托品比术前注射更有效。
3.6 全麻引发误吸
3.6.1 危害酸性胃内容物人肺引起化学性肺炎,轻者致支气管痉挛;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高达 60%。若胃液pH , 百拇医药(李斌 骆智宇 梁大干)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4-7484D/2012/0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