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性。方法:将104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组结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10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入院后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结果做出身心评估,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1.2.1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1.2.1.1 发热的护理 多数患儿持续高热,给予降温处理,减少衣被,嘱多饮开水。如有皮疹禁行酒精擦浴。退热后患儿出汗较多应及时更换衣物,避免着凉。如患儿体温一直在39℃以上,突然降到36℃以下,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应用冰帽头部降温等,争取在短时间内把体温降至正常并采取相应治疗护理措施。
1.2.1.2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禁用刺激性强的沐浴液。用柔软的毛巾蘸去水分,防止抓破皮疹。衣服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剪短患儿的指、趾甲,婴幼儿可包裹手部或戴棉织手套,避免抓破皮肤住。穿软底鞋,少活动,以减轻足部皮疹破损。及时清理大小便防止红臀。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对破溃处及时涂龙胆紫、抗生素药膏或0.5%碘伏,保持创面干燥以防感染。
1.2.1.3 口腔护理 饭前饭后用淡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减少疼痛且有助于口腔黏膜的创面愈合。年龄小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等渗盐水清洁口腔,较大患儿可用西瓜霜或抗病毒含片,对于口腔糜烂部位,应用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阿昔洛韦软膏,辅以超声雾化吸入,预防细菌继发感染[2]等。
1.2.1.4 饮食与休息 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增加营养。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瘦肉、鱼虾、蛋等,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少量多餐。对于疼痛剧烈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患者,要进行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1.2.1.5 健康教育 主要是针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1]。告知家长本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但不是终身免疫性传染病,可再次感染而发病。患儿出院后应居家隔离2周,保持居室定时通风,勤晒衣被、家庭中如有其他幼儿,应与患儿及密切接触者隔离,避免在家庭中聚集发病。
1.2.1.6 消毒隔离 有隔离标识,每天通风2次。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限制探视。用有效含氯消毒液拖擦地面,每日2次,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病房门把手、床头柜等。餐具和用物清洗后煮沸或消毒液浸泡;衣服、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min。呕吐物及粪便用1%的漂白粉消毒处理。患儿出院后的床单位、物品表面等,均使用0.1%含氯消毒剂毛巾擦拭,紫外线空气消毒,做好终末消毒处理。饭前、便后洗手。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疱结痂脱落是解除隔离的3个标准。
1.3 并发症的护理 予心电监护,吸氧,绝对卧床休息。治疗、护理应集中进行。避免不良刺激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重症患者持续检测有创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调节液体速度保证机体血容量。血压不稳定时减少翻身刺激,血压低时采取中凹卧位,四肢末梢给予保暖套保暖。抬高床头15°~30°,保持中位,有利用静脉回流以降低颅内压。呕吐后用温开水漱口,勤喂水。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并发症发生。出现抽搐根据医嘱正确给予镇静剂。抽搐频繁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于臼齿处置于口中,以防咬伤舌头。每日更换气管导管胶布观察导管插入深度及鼻腔受压状况,每4小时对气管导管气囊放气。
1.4 效果评价 痊愈:各项症状及体征消失,辅助检查示正常;好转:各项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辅助检查基本正常;未愈:各项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均无好转。
3 讨论
重症手足口病起病较急,体温多在38~40℃,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心肌损伤等多器官功能障碍,患儿常精神不振、频繁呕吐、抽搐,病程发展快,可致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死亡[2]。对重症病例早期进行干预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效果的主要途径[2]。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救治过程中,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加强护理干预对于病情变化的掌握及疾病的治疗更具优势。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6%,差异显著(P, http://www.100md.com(刘西韶 刘倩如 陈侃 肖巨庆 韩劲草 廖华)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手足口病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4-7484D/2013/04/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