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泌尿外科管道的护理方法。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引流管加强护理。结果:对放置引流管的患者经细心的观察.精心的护理,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结论:加强护理能有效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64-01
泌尿系疾病的一个普通特征就是管腔容易梗阻,管腔梗阻往往会影响肾功能。梗阻又是感染的诱因,同时感染也可造成梗阻或使梗阻加重[1]。因此,引流管在泌尿外科中应用广泛。对泌尿系统的疾病、损伤治疗和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护理也特别复杂。这些引流管起着引流尿液,保持尿流通畅,压迫止血或引流切口外渗、积液、促进切口愈合、观察术后有无出血、漏尿及防止尿路狭窄的作用,这些特点决定了护理好这些引流管的重要性。一旦引流管滑出、就有可能引起出血、尿漏、尿道狭窄等病发症而使手术失败[2]。本文就临床工作中对泌尿科导管的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 导管的种类及用途
1.1 普通导管 最常用于术后尿潴留和尿道成形术患者,其型号根据病人的情况而定,插入长度原则上遵循有尿液排出时再插入1cm。一般男性为18~22cm,女性为4~6cm。
1.2 气囊导尿管 有三腔和两腔之分,三腔气囊导尿管常用于前列腺摘除术后,一般术中置于前列腺腔内,气囊起着压迫止血,内固定的作用,其余两腔用于膀胱冲洗及引流。双腔导尿管常用于长期需要导尿管的患者,气囊的内固定作用克服了普通导尿管用胶布外固定的缺点。
1.3 输尿管支架管 型号以F8-10导管为宜。常用于肾盂成形术及肾移植术后,起支撑引流作用,防止吻合口狭窄和便于观察患者术后的尿量。
1.4 蕈型引流管 常用于膀胱、前列腺术后、耻骨上膀胱造瘘,头端有多个孔,且孔大,便于充分引流尿液以及组织碎片,黏液及血块的引出,头端膨大,防止脱出。
2 护理
2.1 选择适宜的引流管: 据手术名称辨认各种引流管,是做好引流管护理的关键。护理要点,首先需了解病人所用各种导管在体内的部位,所起的作用,要熟悉各种导管的应用方法,有疑问及时向手术医生请教。
2.2 妥善固定各种导管 术后将病人放置舒适的位置,一般采用双固定法(1别针,2尿钩),先用别针将尿管固定在床单上,再将集尿袋挂在挂钩上,。用两片以上的胶布将尿管固定于病人的大腿内外侧,衔接好引流袋及引流冲洗装置,尿管以下的引流管要有足够的长度,以备病人左右翻身之用。引流管要牢牢固定于床沿边,位置合适,确保不会出现因引流袋过重而牵拉尿管使之脱出的情形。
2.3 严格无菌操作: 严格的无菌操作是减少感染的重要的环节,选择材料.粗细合适的气囊导尿管,妥善固定,采用封闭式引流装置,保证引流通畅.鼓励多喝水,以稀释尿液起到自洁作用。防止感染.定期消毒引流管周围皮肤,每日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尿道口近端2次/日,更换引流袋1次/日,标明时间,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慎防逆行感染。更换导尿管1次/周 。保持各引流管周围皮肤干燥清洁,敷料污染需及时更换,引流口周围的皮肤应加强保护,引流袋的水平不要高于导管出口的水平,以免引流液倒流。
2.4 密切观察引流情况,防止管道扭曲受压:①观察中若发现引流不畅,护理人员要及时调整冲洗。②为孤立肾或对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放置引流管后,必须准确记录引流的尿量。对肾积水、肾脓肿者,在护理中要随时注意引流出的尿液是否呈现脓性或浑浊,如发现不良的尿液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③严密注意引流尿液的颜色、量、性质,有无脓性或浑浊,有无血性或血块阻塞管道。这是至关重要的护理观察,既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又可据此制定治疗方案,清楚了解患者的疗效。
2.5 控制首次排尿量: 尿潴留病人导尿后首次放尿应控制尿量, 百拇医药(张翠珍)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4-7484D/2013/03/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