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2024-12-04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中药 > 针灸按摩 >

中藥方劑

中藥方劑的組成

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見於《內經》,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主病之為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的記載。歷代醫家對其含義各有解釋。如元代李東垣說:「主病之為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明代何柏齋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可見「君臣佐使」的含義是經過不斷補充而逐漸完善的。君藥是方劑中針對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藥味較少,藥量根據藥力相對較其他藥大。臣藥協助君藥,以增強治療作用。佐藥是協助君藥治療兼證或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臣藥的毒性和峻烈性,或為其反佐。使藥引方中諸藥直達病證所在,或調和方中諸藥作用。例如:《傷寒論》的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藥組成,主治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等,屬風寒表實證。方中麻黃辛溫解表宣肺平喘,針對主證為君藥;桂枝辛溫解表,通達營衛,助麻黃峻發其汗為臣藥;杏仁肅肺降氣,助麻黃以平喘為佐藥;甘草調和麻黃、桂枝峻烈發汗之性為使藥。由於「君臣佐使」為封建政體名稱,現多改稱「主輔佐使」或「主輔佐引」。

中藥方劑的分類

科學的方劑分類法是研究古今成方的組成和臨床運用規律的重要手段。歷代醫家對此進行過多種探討和嘗試, 有按病名、證候、功效、臨床分科、 方劑結構、 病因、臟腑、祖方、劑型等多種方法。 其中按病名分類的方法歷史最為悠久,《五十二病方》就是最早按病名分類的方書。這種分類方法便於臨床查找應用。《漢書.藝文志》中的「經方十一家」載有《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風寒熱十六病方》、《金創方》等,以及《太平聖惠方》、《普濟方》、《類方準繩》等,也都是採用這種分類法的方書。按證候分類的方書首推《傷寒論》,內將方劑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證候變化分類,突出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按功效分類源於唐代陳藏器 《本草拾遺》,他將中藥按功效分為宣、 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稱為十劑。金代成無己的《傷寒明理藥方論》自序中說:「制方之體,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十劑是也。」的這一觀點,成為後世將中藥十劑分類法引用於方劑分類的依據,對提高方劑的系統性、理論性和實踐性有一定意義。明代張景岳在 《景岳全書》 中提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的「八陣」;清代程鍾齡在《醫學心悟》中提出「汗、 和、下、消、吐、清、 溫、補」的「八法」;以及汪昂在《醫方集解》中提出的補養、發表、涌吐攻里表裡、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 殺蟲、明目、癰瘍、經產、救急等二十二類, 均是按功效分類的。按臨床分科分類首見於《漢書.藝文志》列為「經方十一家」之一的《婦人嬰兒方》;《千金要方》中也有婦人方、少小嬰孺、七竅病等按科分類方法。以上四種分類方法各有所長,都比較實用。現代方書多採用以功效為主的聯合分類法,如冷方南等編著的《中國基本中成藥》的目錄部分採用功效分類法,索引部分採用三級分類:第一級按內、外、婦、兒、五官等分科;第二級按病名分類;第三級在病名之下再按證候分類。這種方法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符合中醫辨證論治思想,又比較實用。按方劑組成結構的分類法只見於《內經》中的「七方」。按病因和臟腑的分類法,首見於《千金要方》。按主方的分類法,見於明代施沛的《祖劑》,書中選古方70首為主方,將其衍化方分列其後,合計達800餘方,對研究方劑的變化淵源有一定價值。按劑型的分類法多見於現代中成藥製劑手冊,便於製劑時查找使用。

中藥方劑的應用

現代科學技術為方劑的臨床應用、實驗研究和劑型研製等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臨床應用方面,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針對現代臨床的多發病常見病, 廣泛使用古今方劑。對消化系統、 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運動系統、精神神經系統等疾病以及傳染病腫瘤愛滋病等都有較顯著的療效。在實驗研究方面,為提高方劑療效,減少毒副作用,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方劑的理論及復方藥理、藥效等進行了系統研究,目的在於闡明復方的作用機制,剖析藥物的配伍關係,提高對復方立法組方的理論認識,以發現古方的新用途,促進新方的創製。在劑型研製方面,重點解決傳統劑型中存在的問題,如煎藥費時費力,浪費藥材,服用不便,質量不夠穩定等,制出一批療效穩定、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的中藥片劑滴丸劑、 注射劑、海綿劑、栓劑、油劑、霜劑、 氣霧劑、泡袋劑、粉針劑等,豐富了方劑的劑型。劑型研製中廣泛應用了新技術、新工藝,如超濾技術、快崩技術、揮發成分穩定技術、冷凍濃縮技術、干法造粒技術、沸騰造粒技術、無菌灌封技術等。在質量控制方面使用了薄層掃描高壓液相、原子光譜核磁共振等儀器設備,使復方逐步達到定性和定量,製劑質量不斷提高。

中藥方劑的發展

方劑學是研究中醫方劑的組成、變化和臨床運用規律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學的主要基礎學科之一,方劑學的內容包括方劑的組成原則、藥物的配伍規律、方劑的組成變化、劑型及方劑的用法等。

方劑按照一定結構組成後,在臨床運用過程中還必須根據病證的不同階段,病情的輕重緩急,患者的不同年齡、性別、職業,以及氣候和地理環境作相應的加減化裁,方能達到切合病情、提高療效的目的。方劑的加減變化包括藥味加減、藥量加減和劑型更換。藥味加減變化是指方劑在君藥、主證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兼證或次要症状的增減變化而相應地加減臣藥和佐藥,若因藥味加減而引起君藥和主證改變時,則屬另行組方。藥量加減變化是指由相同藥物組成的方劑,由於加減其中某些藥物的劑量而使方劑的功效和治療範圍有所擴大或縮小,若因藥量的增減而使方劑的君藥和主證完全改變時,也屬重新組方。劑型更換變化是指同一方劑,由於選用不同劑型而使治療作用發生相應變化。

方劑是按照醫師處方為某一位患者專門調製,並且明確指出用法用量的藥劑。需要注意的是方劑不同於製劑。

在中醫學中,是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在辨證審因、決定治法之後,選擇適當的中藥,按組方原則,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

《中醫方劑學》視頻課程(82集完整版)
中藥方劑

--211.138.243.111 2013年9月13日 (五) 13:01 (CST)

留言: 中藥方劑大全里的每本電子書內容是否都是原文方劑? 給中藥方劑條目的留言

--220.166.97.203 2013年10月22日 (二) 09:29 (CST)

留言:問一下「金龍補腎合劑」是貴廠生產的嗎? 給中藥方劑條目的留言

--123.194.106.50 2015年11月19日 (四) 11:08 (CST)

留言: 台灣省中山醫學大學聯合國科會研發動植物中草藥在治療糖尿病的成果已經登載SCI國際期刊.早在十多年前就得知,一位名老中醫的鯽魚複方於民間口耳相傳將近上百年之久,中醫根治消渴症並非不可能,而是方劑比例捏拿是否得宜.

上一篇:中藥
下一篇:鏈入頁面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6040839号-8  XML地图  模板巴巴
行业动态 | 生活保健 | 中医中药 | 美容天地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