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榜样的奋斗精神和成长之路是青医学子的珍贵财富和生动教材。“医路追光”主题访谈活动旨在宣传展示榜样风采、凝聚榜样力量、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鼓励青医学子以优秀榜样的力量照亮前进道路,树立更为清晰的人生目标。
本期“医路追光”优秀榜样来自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王建勋
王建勋,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自然优青、山东省自然杰青项目获得者,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从事心血管疾病分子机制与心肌保护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Molecular Cell、Circulation Research、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数十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山东省自然杰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授权发明专利3项;兼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会副主任委员;荣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青岛大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参与访谈学生:李召栋、王阔、王晶、崔子悦、 姚熠璇
访谈稿整理人:王阔、李召栋
1.您能否讲一下您本科、硕士、博士求学经历?
我是1997年考上大学,学的是检验专业。经过五年的学习,毕业的时候面临选择: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在那个年代,研究生招生数量不多,考研并不是主流的选择,而且能够成功“上岸”的同学很少,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选择进入医院的检验科工作。我认为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相对浅显,想要通过进一步学习来提升自己,于是我选择考研。在本科学习期间,我对基础研究很感兴趣,因此考了本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在硕士阶段,进行了基本的科研训练,但科研能力远远不够,要想从事科研工作的话就要到更先进的平台、更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学习。于是我继续考博,有幸进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深造。在中科院这样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其科研的深度、前沿性和创新性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毕业后,我选择继续留在原来的课题组工作,并且从博士至今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以说,在中科院的科研经历为我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2.您能讲讲求学期间印象深刻的一段经历吗?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在科研这条路,我们往往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才能换来一份珍贵的成果。回想起在中科院读博的日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于科研的时间投入。我的寝室一共两个人。我和我室友每天八点前要到实验室,半夜十二点后才回宿舍休息。所以宿舍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他睡了,我回来了;我刚起床,他已经走了。我俩只有在周末会早一点回到寝室才能对上话,简直就是“熟悉的陌生人”。在工作后,这样高强度的生活节奏也一直伴随着我。近几年,我几乎每天都晚上12点左右睡觉。回家做完家务后,就打开电脑开始读文献、检查学生的实验进度等等。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如果不投入时间去紧跟前沿,就很容易落后。
尽管如此,科研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当我看到我的学生获奖、在高分期刊上发表文章,看到我们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无可言说。
3.您为什么要和临床医生进行科研合作?
首先,国家大力倡导基础研究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医学类研究要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我感受到,我们不应该“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医学科研的首要目的必须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疾病问题。临床医生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某些疾病的一线资料,可以提供非常好的科研方向,然而,他们在基础研究方面相对较薄弱,研究平台和条件也不够完善,无法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因此,我们与临床医生沟通交流、开展合作是互惠共赢的。通过基础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并且能够在临床应用中转化,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青岛大学拥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同时也有条件完备的实验室,这些都为我们和临床医生的合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促进科研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共同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
4.有人建议医学生要学会实验技能、提高统计分析的能力。您认为临床医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哪些科研方面的技能?
我认为,实验技能、统计分析以及近年兴起的文献翻译软件和AI都属于科研工具,同学们学习掌握这些工具对未来的科研工作肯定有帮助。但是,我认为大家最应该培养的是科研思维,它是做科研最核心的能力。只有把科研思维应用到临床工作,才会真正解决临床存在的难题。“有心者不用教,无心者教不会”,就是这个道理。同学们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不应仅仅关注将病治好,而需要在实践中能够发现并提出亟需解决的问题。
考虑到临床工作的强度,要求临床医生掌握充分的科研技能也是不现实的。并且,“术业有专攻”,专门从事科研的研究员更擅长这些。我认为加强基础研究员和临床医生的合作才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合作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双方的优势。
5.您能否以青岛医学院副院长的身份,给青医的同学一些寄语?
青医的辉煌历史和薪火相传的青医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位老师。转眼间,我入职青大满十年了。作为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的一名教师,我非常自豪。青医学子非常优秀,我指导了多名本科生参加大创项目,获得全国比赛的金奖、银奖,也有很多学生考取了名校的研究生,这些成绩让我为他们感到骄傲。青岛医学院不仅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更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给同学们三点建议:
首先,作为本科生,务必学好专业课和英语。只有打好这些基础,你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才能走得更顺利。
其次,在保证学业顺利的基础上,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创新竞赛、社会服务活动以及学生工作。这些经历不仅能够拓宽你们的视野,还能丰富你们的知识储备。医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作为医学生,你们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要努力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本科阶段只是起点,许多人会读硕、读博。提前参与科研训练,加入老师的课题进行研究,承担大创项目,这些对你们未来的发展很重要。
最后,我建议大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大学时期我喜欢打篮球,又加入了校足球队,现在我也保持着运动的习惯。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扫清我们的坏情绪。我注意到,现在操场上的学生似乎越来越少了,你们把很多时间花在电子产品上。我建议大家放下手机、合上电脑,多去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师生交流
王晶: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结果与预期不符的现象,并且往往找不到错误的原因,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件事?
对于实验课和科研来讲,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同的。在实验课上,实验结果通常是明确的,失败更多是由于操作问题、仪器不稳定或试剂使用不当等因素,需要自己分析实验细节,找到出错的原因。在科研中,我们探索的是未知的领域,实验结果是不确定的,因此,即使在保证所有实验条件是正确的情况下,我们最终得到的结果也很有可能和预期不符。像我自己或者我的学生有时候会得到“阴性结果”,这是很正常的,因为研究本身就是在探索未知。在实际科研中,很少有一帆风顺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与预期不符甚至和已有的报道相悖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是否需要转变研究方向或者寻找新的途径。
崔子悦:老师,医学专业内卷很严重,有同学在大一就拿奖、发文章,而没有这些成果的同学会非常焦虑。您对于这样的现象,有什么建议吗?
人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焦虑。我也有自己的焦虑,比如孩子的升学压力、参加各种竞赛等等。同学们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这表明大家具备很强的能力。然而,每个人擅长的领域是不同的。我认为,同学们首先要立足于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估,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做自己更擅长的事情相对更容易成功。因此,大家不要盲目跟风,不要看到别人发了文章,自己也非要发;别人做了某个课题,自己也想做;别人担任学生会干部,自己也非要当。每个人擅长的领域是不同的,我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想着什么都去做。再说到科研,我想这是每个同学必须要经历的,但不要“盲目跟风”。我觉得科研对于“大一”的同学们来说还是很吃力的,很多专业课没有开始学习,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做科研只是“照猫画虎”。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你会有更多的思考,对某一个“小问题”会产生真正的兴趣,这时候再去查阅前沿的文献、找对应专业的老师请教、联系相关的实验室,才能有真正的收获。这个过程对于培养科研思维和能力是最重要的,不要一开始就把目标定为“发表文章”。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同学们应该在保证好的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再去涉猎更多的领域。学习是我们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
采访印象与感悟
9月22日下午在浩园医学教育综合楼,我们见到了刚开完会回来的王建勋老师。访谈过程中,我在王老师身上感受到了一种松弛感。访谈氛围很轻松,老师全程面带微笑,他的声音温和而富有磁性。“我记得当时博士期间,最缺的就是时间。甚至因为时间差,早晚都见不到自己的舍友。”他笑着回忆道。他还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从刚入学时的迷茫到后来的探索与成长,话语中透着真诚和谦逊。关于给同学们的建议,他特别提到要加强体育锻炼。整场访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导师,更是一个智慧与人文关怀兼具的教育者,他的从容和对科研工作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
——2023级临床医学07班崔子悦
这次采访王建勋老师,通过向老师提出的关于科研、实验、日常学习以及临床工作等问题,我感觉收获颇多,对科研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来发展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规划。本科生是否需要加入实验室这个问题,曾经一直困扰着我。虽然学院开展了很多动员同学们参加实验室和大创比赛的宣讲,但是我和身边的同学对于加入实验室能学到什么和为什么要加入是迷茫的,只是“随大流”。有些同学进入实验室后承担的角色类似“打杂”,也参加组会、参与实验,不过学的多是一些基础技能,感觉收获不大。王老师的分享让我明白需要去学什么,有了一个主动学习的方向,真正利用实验室的经历学到一些东西。我需要锻炼的是一种科研思维,是一种提出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去发文章、获奖或是随大流而去做这些事情。
——2023级临床医学10班姚熠璇
新学期,除了不定期采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各科室的医生,“青医之声”宣讲协会还将访谈对象聚焦于基础医学院各学系、口腔医学院和药学院的老师们。我们将从专业学习、课程教学、科研经历、日常生活等方面采访相关老师,并请参与访谈的老师给同学们一些建议。希望新学期的“追光”主题访谈能够帮助同学们认识更多的优秀老师,了解医学专业更多的职业选择,并希望大家以这些优秀医生和老师为榜样努力走好医学路。
——“青医之声”宣讲协会 李召栋
1
END
1
编辑:张雪梅
校对:张昊文 孙亦菲
责任编辑:刘学 连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