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同源、医道同源”是一种将道学、中医、易学相结合的思想,它强调道、医、易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为依存的关系。

在这种思想中,道是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和哲学思考的基础;医是要探究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原理,结合实践经验治疗人病的技艺;而易则是用易数从自然数理规律出发,预测人命运之变化及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规律。

三者虽然各有不同的层面和表现形式,但核心是相通的,都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医、易三个层面不仅相互补充,而且相互支撑、相互渗通,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聚力和创造力。因此,道、医、易实际上是同为一体,是一种忠实反映中华文化思想的真实写照。

“医易同源”出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关于医易同源的原文是:“医道之难,在于不知人事之情义也。夫医者,志当仁、智、信、勇、严、柔,兼备六德,而后可以言医。故仁者无愚,智者无惑,信者不疑,勇者不惧,严者不肆,柔者不侮。夫六德者,人之所以行于天下也。故曰:医易之同也,道异而术同,情同而事异也。”

大意是说,医学的难点在于不了解人情世故和道义,医生的志向应该是具备仁、智、信、勇、严、柔这六种品德,才能真正说得上是医生。因此,具备这六种品德的医生不会显得愚笨、糊涂,不会心存怀疑、胆怯,也不会过于严肃、残忍,也不会过于柔弱、妥协。六种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因此,医学和易学有共通之处,即在于品德的修养和情义方面是相通的,要明白行医救世的真正意义,真慈悲与假慈悲、真善与伪善,易学讲的是如何从思想上救人,医生讲的是如何在疾病上救人,形式不同,但是救人的核心理念是相同的,也就是情同而做的事不同。

这里大家可能有疑问,《黄帝内经》应先于《易经》,为何其中会有这样的论述呢?因为,在南北朝的时候,《黄帝内经》已经因传抄及战乱而散佚,分成《素问》及《针经》两种版本,分别流传。最早对内经进行整理的学者,是晋朝的皇甫谧,他根据《素问》、《针经》及《明堂孔穴》,编著成《黄帝三部鍼灸甲乙经》一书。

《帝王世纪》,也是由西晋皇甫谧所撰,原书已轶,现存十卷为后世辑本。记述自三皇至汉魏历代帝王世系、年谱及其事迹的史学专著。此书为司马迁《史记》后,第二部系统记述历代帝王世系的史书。该书对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有较系统的整理。

《帝王世纪》曰:“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视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草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上古正神伏羲仰望天上的星象,俯视地上的自然规律,观察鸟兽的行为以及地上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然后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观察到的事物,创造了一种代替结绳的书写方式,并以八卦图形表达神灵的德行,用来类比万物的情况。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理解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四季、水火升降的规律,而各种疾病也可以以类比的方式加以理解。因此,伏羲氏尝百草制九针,用来治疗生病的人。

《帝王世纪》这本书的记载不仅将医学的起源追溯到了伏羲氏,更恰如其分地确立了医学与易学同源的观点,中国的医学源于易学阴阳、五行的理论基础。而易学是集各种学科之长,在医学和鬼神之间构建了对话的纽带,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

《伤寒杂病论》记载“医道同源”

在中医经典中,如《黄帝内经》、《难经》等著作中就融合了大量的阴阳五行和道家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道同源,可以在多个文献和传统中找到相关内容,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一篇名为“病难论”,文中提到了“医道同源”这个词。“万物贵以和为本,道贵因循自然,理贵医道同源。”

道医,将医道一体与医道互补,涤荡着道医学的人文情怀,旨在修养生命、济世利民。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道医名家,如张道陵、孙思邈、杜光庭、张伯端等。他们的代表著作有《广成先生玉函经》、《石药尔雅》、《韩氏医通》、《海药本草》等。

道、医、易同为一体

医道同源、易医同源,道、医、易同为一体!

上古正神伏羲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他最为著名的贡献是创造了先天八卦,成为后世哲学、宗教和文学等领域探索的重要依据。这些卦象不仅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演变提供了统一的观点,也为天文、地理、历法和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符号之一。

黄帝和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医学文化的重要开拓者与传承者,他们的杰出贡献让中医和草药学得以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传承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黄帝所著的《内经》和神农所著的《神农本草经》更是被称为中医药学之书的精髓之作!

伏羲画卦,肇启《易经》。《易经》具有极高的哲学价值和文化深度,它讨论了宇宙、自然、人类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既包含了世界的奥秘,反映了人们对于宇宙、自然、生命的纵深思考。

太上老君被认为是老子的化身,也是下凡在人间弘法“道”的创始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解释了宇宙生成的过程,道为宇宙的根源,也是宇宙的规律。

从道中产生了一个“一”的存在,也就是我们生活的太极世界,地球、宇宙、太阳系;这个“一”再分化为“二”,即太极图中的阴阳两半,代表了在太阳系中的地球,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而这两个“二”又相互交合,形成了“三”,就是物质的本源,传统文化中指的就是五行,即现代科学中的基本粒子和能量;最后,“三”再生出具象的万事万物,空气、水、人、动物、植物、矿物等等客观存在的物质。

从伏羲、黄帝、神农氏的诞生时间来看,伏羲诞生于黄帝之前,而黄帝撰写《内经》时并未记载大量关于中草药的内容,因此神农氏是在黄帝之后。《易经》诞生于商朝,已进入奴隶社会,而《易经》又是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推演出后天八卦。老子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商朝之后的周朝。根据《道德经》所述,世界本源即为“道”。

因此无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逻辑推断上看,即先有道、后有医、再有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来自网络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2A4JS3L05527XRA.html

作者 divusun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